峻青案头上的 《烟台晚报》

烟台晚报 2022-02-24 07:07 大字

李秀丽

峻青,原名孙峻卿,海阳市郭城镇西楼子村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上海作协副主席、《文学报》主编,2019年8月1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生前,在他的案头上,常年摆放着我寄给他的《烟台晚报》。

少小离家的峻青,心系故乡。他说:胶东是我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只要身体允许,每隔一两年我都要回家乡走走转转。由于那不堪回首的五年半的冤狱,使得峻青心脏安装了支架和起搏器,常常痼疾缠身,心有余力不足。

1992年,海阳举办樱桃节,峻青收到海阳市政府的邀请,可“既感桑梓情深,故里春浓”,无奈,“贱恙羁身,难以成行。云天北望,情何以堪!” 只能于上海华东医院写下《海阳樱桃节感赋》,聊抒衷情:

卌年书剑滞江城,楚山吴水伴浮生。

文章草草皆尘土,岁月匆匆半飘零。

病久益感韶光贵,人老倍增怀乡情。

每闻故园春意好,步步登楼望归鸿。

2010年9月,当得知家乡西楼子村要修条进出村庄的山路时,峻青赶紧从自己窘迫的医药费中挤出5000元钱捐给村委会。有人会想,身居大都市上海的峻青,全国有名的作家,一定会有很多很多钱吧。可是我发现,峻青老人给我写信用的、价值1毛钱的小信封,因为破了个洞,他就用白纸糊上了个补丁。在我和烟台海峡书画研究院院长王志贤一起把捐款送到西楼子村村委会的路上,眼前一直浮现着他佝偻着身子,黏贴1毛钱信封的情景。

我懂得这5000元的分量和峻青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对此,《烟台晚报》予以报道。当我把报纸寄给峻青时,他很高兴,打电话试探着说:“能否多寄点报纸来,我想了解家乡的情况。”我欣然应诺。每天精心遴选晚报,把记录烟台发展成就、家乡建设,特别是有海阳报道的《烟台晚报》,每隔一段时间就寄到上海一次。

收到报纸的峻老,用浓浓的海阳话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寄来的报纸,看了真亲切,家乡变化真大呀。”我说:“峻老,咱海阳也成立报社了,出版的报纸叫《今日海阳》。”峻老不顾身体虚弱,当即题写贺词并寄到海阳报社,他写道: “祝贺《今日海阳》创刊发行,为反映促进海阳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做出贡献。”至此,在寄给峻老的《烟台晚报》中,又增加了带着他家乡味道的《今日海阳》。峻老由于身体不适,时常需要住院治疗,他竟然让孩子把家乡的报纸带到医院里。他说,不打吊针时,看看家乡的报纸。出院时,他又把报纸带回家。

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海阳市政府精心筹备两年的峻青文学艺术馆开馆。这是海阳市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峻青文学艺术保护传承的有力载体,《烟台晚报》大篇幅报道了这一喜讯。做过《文学报》主编的峻老,深知版面对于纸媒的金贵,他不住感谢家乡对他的报道和支持。

峻老多次谦逊地说,不要为我设立艺术馆,领导干部忙,财力紧张,我也没做什么。其实,峻青不论身处何地,都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故乡,宣传故乡。

在著名的《秋色赋》中,他写道:“当我乘坐由青岛开往烟台的列车经过胶东内地时,又看到了一幅秋天大丰收的欢乐景象:金黄色的谷子刚收割了不久,高粱又熟得火红一片,山坡上、田野里,到处都是紧张秋收的人群。”“在烟台西沙旺,我曾参观了以盛产苹果著称的幸福公社。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时候,一踏进那绿色海洋般的果林里,就闻到一股浓烈的苹果香气。”

在《依然十里杏花红》里,他写道:“仅(原文如此——本文作者注)以此文,献给在寒凝大地的时刻,甘冒风险抢救我的生命的乡亲和同志们!”文章记叙的是峻青在老家海阳河南村病重时,乡亲们和县领导不顾政治风险,全力抢救峻青生命的过程。

在《蓬莱抒怀》中,他写道:“我又来到了蓬莱仙境。”“每次登临,我的心里,总不禁要涌起一阵火辣辣的情感。”

峻青就是这样真诚地用手中的文笔,为家乡扬名,为亲人祝福。

峻老曾说:我是吃胶东水长大的。家乡人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2011年临近春节,我试探着跟峻老说,能否为《烟台晚报》题词?峻老爽快地答应并很快寄来贺词:“向《烟台晚报》读者问好,祝各位生活幸福,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全家快乐!”

随着峻老的远去,我不再寄《烟台晚报》了,可这段往事,仍深深地印在我心里。

新闻推荐

海阳市市场监管局开展元宵节市场专项检查

本报讯元宵佳节即将来临,为保障广大市民的食品安全,海阳市市场监管局组织执法人员对辖区内超市及糕点连锁店的元宵专柜...

海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