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星火燎原 地雷战,海阳城的抗日奇迹 连载25 眉凌文化 出品 武眉凌 李卓曦 著
我不知道,如今的年轻人中,还有多少人曾看过1962年拍摄的电影《地雷战》。也许,在新时代的大众娱乐观念里,这部老旧的黑白片子已经不能算作是电影了。事实上,《地雷战》确实也不能当作电影来看待。因为它的拍摄初衷就是一部用于民兵训练的教学片,至于电影里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在胶东大地的战斗,是烟台海阳民兵们创造出的人民战争的奇迹。
在海阳市博物馆的大厅中,在四壁浮雕的映衬下,耸立着一组地雷战中的民兵战士的雕塑形象。这里,也是海阳的地雷战纪念馆。
海阳,位于胶东半岛南岸的黄海之阳,其地形壮于山而雄于海,自古以来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占领海阳城后,派重兵在此驻守,对百姓们烧杀抢掠,犯下了累累罪行。但是,英勇的海阳人从来没有畏惧胆怯,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说起地雷战这一战术,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山东各地区的民兵战斗中就已经开始使用。然而,这些地雷在海阳民兵的手中却成了一件制敌法宝,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倒不是因为海阳有着多么发达的兵工厂,恰恰是因为胶东地区的民兵武器装备极差,几乎没有像样的枪支弹药,而地雷反成了大家最容易制造,同时也具有强大杀伤力的武器。海阳的民兵们在战斗实践中发明和制造了数十种地雷,打出了一场场漂亮的游击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
抗日战争之初,海阳的民兵游击队并没有地雷,更不用说开展地雷战术了。直到1943年的春天,当时的海阳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栾进阶向大家伙儿讲起了临近的平度县大泽山民兵摆地雷阵杀敌的故事,这才启发了众人。于是,参谋杨兆龙向海阳民兵们传授了埋雷方法,并发给各区一些铁制地雷。从那以后,海阳民兵便与地雷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年的5月初夏,瑞宇村的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将五个从村子里抢小麦的日伪军炸死、炸伤,由此揭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一时间,各村各区的民兵们都积极行动起来,开始用地雷打击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不小的战绩。就这样,海阳人民全县抗日的斗志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地雷战也开始由点到面,在全县普遍展开。
在海阳地雷战中,涌现出两位战斗英雄——赵守福和于化虎,而他们,正是电影《地雷战》中男主人公赵虎的原型。有着铁胆英雄之称的赵守福是海阳赵疃村人,他生性胆大勇猛,曾用地雷、土炮、钢枪伤亡敌伪百余人。日寇一度悬赏二百大洋要赵守福的人头,可赵守福却丝毫不惧,甚至还乘着黑夜摸进敌人的驻点,在日伪军必走的西门、南门、北门分别埋下了三颗地雷,把弦挂在门旁,让那些早起出操的日伪军一下子就死伤了好几人。当时有个汉奸,每天都盘查百姓,向日本人汇报所谓的可疑人物。赵守福知道了,带了几颗地雷摸到了汉奸所在的登记所,竟将地雷放在了办公桌下的废纸篓里,把汉奸炸得脑袋开了花。
至于文山后村的于化虎,在地雷的运用上也是出神入化。他机智果敢,不但善于用地雷,更发明出了连环雷、子母雷、包袱雷等多种地雷及战术,让敌人防不胜防。那时候,乡亲们都称他是“活雷化虎”。而在胶东担任军区司令员,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的许世友将军曾亲口夸赞于化虎道:“好个爆破英雄,一只雷吃掉两对半敌;渤海出了一条龙(抗日英雄林化龙),东海要出一只虎。”
在纪念馆的一处展柜里,整整齐齐地放着几双千层底布鞋,那鞋底上都绣着“保家卫国”四个圆润的大字。我原以为,这是拥军百姓们做的,可细看那介绍,才知道如此精细的针线活儿竟出自女英雄陈桂香之手,她亦是电影《地雷战》中女主角玉兰的人物原型。
陈桂香是海阳纪家店村人,16岁时参加了村妇救会,次年就担当起青妇队队长的重任。在战争岁月里,她带领队员们一面忙着工作、生产,一面积极武装训练,是村子里的练兵模范。陈桂香不仅埋雷技术过硬,而且胆大心细,好几次将那些到村子里来抢掳的日伪军炸得仓皇而逃,不敢轻易进犯。
海阳地雷战纪念馆里保存着地雷战的相关文物两百余件,以大量翔实的图片和文物,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七十多年前海阳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而其中令人感触至深的,仍是胶东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
在抗日战争中,海阳出现了许多“一门双烈”的英勇家庭,而大杨格庄村徐永彩家却是唯一的“一门四烈”。抗战时期,徐永彩先后将三个儿子、一个儿媳送往前线。1941年,大儿子纪志云在莱阳庙后村的战斗中牺牲。随后不久,大儿媳张荣花为掩护战友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徐永彩的二儿子纪在云、三儿子纪从云则于1945年牺牲在莱阳万第镇战役战斗中。
在四位亲人相继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后,徐永彩强忍悲痛,于1947年毅然将第四个儿子纪福云送上人民解放战争的战场,而她则用一生的守候,诠释了中国军民的血肉情深:“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
自地雷战纪念馆向北二十余里,在莽莽苍苍的招虎山西北麓,海阳的地雷战景区已经成为山东地区一处集教育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这里是海阳地雷战遗址之一,也是1962年经典影片《地雷战》的主要拍摄地。
当车辆穿越山峦,驶向景区的时候,我只觉得眼前的道路蜿蜒盘旋,一时上升,一时下坡,身旁的山岭连绵不断,岭低脊宽,叫人一度分不清东西南北。我不禁暗想:难怪当年的日本鬼子们会被打得抱头乱窜,如此地形,真的是绝佳的游击战场。
进入景区中,那些仿古仿旧建造的碉堡城楼、民宅村落,还有遍布山坡的古槐树,顿时将人拉回到七十多年前地雷战的惊心动魄。在这里,人们可以真实感受到当年的民兵英雄们是如何巧设埋伏、藏下地雷的情境,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而西南处的赵疃村里,第一颗雷爆炸遗址、信号山遗址等旧迹依然可寻。烽烟战火远去后,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的“地雷战精神永存”纪念碑无声耸立。环绕左右的,正是赵守福、于化虎、于凤鸣等15位民兵英雄的墓碑,默默地守护着这方充满传奇的热血红土地。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楠楠李顺高杜晓丹高大上的核能,是如何实现供热的?是否安全?有哪些优势?齐鲁晚报·齐...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