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送温暖 寻亲助团圆 烟台市民政局、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纪实
日前,走失十多年的“军子”在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终于找到了亲人,寻亲的过程却一波三折,幸亏市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不放弃的精神,让“军子”在严寒到来前与家人团聚了。
11月3日中午,中心街头巡查小组在芝罘区大润发附近发现一名流浪汉,该男子衣衫不整,表情呆滞,言语混乱,交流困难,浑身散发着恶臭。工作人员耐心地与其交流沟通,他除了回答自己叫“军子”以外再也不语,用冷漠应对着巡查人员的询问,中心工作人员根据方言可以判定该男子是本市人。经过一下午的悉心沟通和交流,又考虑到天气原因,工作人员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同时,积极劝导该男子并将其接回中心予以救助。
接回中心后,工作人员为其理发、洗澡、换衣、就餐,安排到中心内隔离房间予以照料。对经人工甄别查询未能确认身份的“军子”,中心工作人员先后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登记、上传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发布寻亲公告及通过媒体发布寻亲信息后,又及时联合公安机关通过公安网进行人脸比对,但都查无此人。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军子”的寻亲信息一直是工作人员心中的“梗”,为尽早弄清“军子”的个人情况,中心寻亲小组人员轮番的与其交流对话,以只要他会说话就有可能找到家为突破口,寻亲工作人员利用测体温、送饭不同时机观察他的变化,采取早、中、晚不同时间节点询问交流,并提供纸和笔让他写,工夫不负有心人,寻亲小组整合零碎片语、方言识别、地图作业等寻亲技巧,初步判断此人户籍地应为海阳市潘家村人,遂与该村村主任取得联系,通过微信发送照片、信息等方式进行确认,但村里回复不能确定此人是不是该村人。
“军子”寻亲再一次陷入困境,“头脑风暴”再一次在寻亲小组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此人虽然有精神问题,但其所提供信息真实性很高,有可能是他离家时间长,村里人对他的记忆已经模糊,因此实地走访成为“军子”寻亲唯一的希望。
11月9日,中心工作人员带领“军子”驱车来到潘家村进行实地走访,年龄大的村民一眼便认出他是该村走失十多年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军子”(小名),是已故村民潘某某的儿子,得知消息后村委干部也赶到现场,积极协调相关人员,通过当场辨认,确定此人为该村走失村民潘某,村委会副主任当即联系潘某的哥哥到村委会接领,其哥哥到村委后,潘某情绪激动,热泪盈眶,虽然没有言语,却紧紧跟在其哥哥身后,兄弟俩互相确认身份后,其哥哥对中心的热心工作表示万分感谢,办理交接手续后,其哥哥将潘某领回家。至此,“军子”终止了流浪的脚步,与家人团圆。
其实“军子”找到亲人只是救助服务的一个工作缩影,自“寒冬送温暖”专项活动开展以来,该中心共救助来自四川、黑龙江、河北、湖南、河南和省内、市内等地各类求助人员37人次,并为7名受助人员找到了亲人,其中3人联系家属到中心接领离站,4人用救助专车护送返乡,为8人提供购票自主返乡。
从事基层救助服务工作,为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群众服务一直是救助服务工作的职责,帮助他们实现与亲人团聚是救助服务的根本目标。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立足岗位职责,牢记初心使命,在寻亲工作中,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寻亲韧性,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四年来,通过试送寻亲、实地走访寻亲、跨省合作寻亲、网络直播寻亲、DNA、人像比对寻亲,传统方言寻亲等方式,已为1200余名离家多年的有智力和精神残疾的人员找到家人。
通讯员隋永见 单伟伟 吴洪洋 颜丙侠
寒冬送温暖
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在行动②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张苹摄影报道)仅凭一个身份证就可以自助进行体检,影像资料通过扫“码”就可以查看……今年以来,烟台各...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