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七年从冬月至腊月,每天为近百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郭城摔面”的故事在海阳街头巷尾流传着 一碗面,温暖一座城

大众日报 2021-01-22 09:54 大字

姜常论为环卫工人端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摔面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文/图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侯俊南

每天早上5点多,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的时候,海阳姜常论摔面馆早已亮起了灯,老板姜常论忙着揉面、摔面、煮鸡蛋、熬骨汤、准备小菜……里里外外忙活一早上,不是为了挣钱,只是为了兑现自己坚守7年的承诺。

7年近两万碗面

“来啦大叔,快坐下喝点儿水暖和暖和。”1月10日早上6:00,位于海阳市城北汽车站北邻的姜常论摔面馆里,呼啦啦进来30多名身穿橘红色马甲的环卫工人。个头不高、朴实憨厚的姜常论一边寒暄,一边手脚麻利地依次为他们倒上热水。坐下不到5分钟的时间,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摔面就送到了环卫工人的面前。这正是姜常论为他们提供的免费早餐,今年已经是第7个年头了。

“来这吃面已经是第7年啦,没想到人家做好事不是一阵风,还能坚持下来,我们可跟着享福了。”捧着热乎乎的摔面吃得正香的环卫工人王殿海感叹道。今年54岁的王殿海和队伍里的其他环卫工人一样,每天凌晨三点多就出门清扫街道,等到忙完手里的工作早已是饥肠辘辘。自从7年前,姜常论免费为环卫工人们提供早餐,他在每年冬天最冷的一个月中,每天都能吃上热乎乎的早饭。“这么冷的天吃碗热乎面真舒服。”王殿海笑着说。

再看看王殿海面前的这碗摔面,面条粗细均匀,慢炖的大骨汤里飘着葱花和剔骨肉,还配上了现煮的鸡蛋和小咸菜。考虑到环卫工作是个力气活儿,姜常论从不吝惜食材,总是量大管饱,保障每位环卫工人都吃得满足。

看着环卫工人大口吃下冒着热气的摔面,姜常论一脸笑意:“以前面馆就我和一个大姨忙活,现在人手多了七八个,轻快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姜常论的弟弟姜平平一直负责海阳市新元广场对面的姜常论摔面二店的生意,7年来,他不但积极加入爱心早餐的制作队伍,还自费购买了面粉、鸡蛋等食材来提供早餐原料。“我跟着我哥干,为环卫工人提供爱心早餐也有7年了,起初帮着和面、摔面,现在自己也可以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环卫工人很辛苦,咱多照顾一些。”姜平平说。这样一来,海阳市区东线环卫工人的早餐由姜平平负责,西线则由姜常论提供,省去了环卫工人吃饭时的来回奔波。“我弟主动承担早餐的事,我感到非常高兴,多一个人参与,环卫工人就多一分便利。”姜常论说。

如今,每天早上六点,环卫工人便驾驶着三轮车,风尘仆仆从海阳市的大街小巷赶到姜常论摔面馆,当第一批环卫工人到达面馆,他们没有直接进屋取暖、吃饭,而是自发地将面馆门前的枯叶、杂物打扫干净。“我们也没有什么能回报姜老板的,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表达我们的心意。”王殿海告诉记者。

从2014年开始,每年冬月至腊月,姜常论共计提供近两万碗、价值8万多元的免费爱心早餐。姜常论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摔面,温暖了一座城市。

“当时真没想到他能坚持7年。”海阳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副主任李言辉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多年来,每到冬天最寒冷的时候,姜常论都会主动找到海阳环卫部门,提前沟通时间,只为让环卫工人能吃上一口热乎的早餐。

心疼环卫工人

今年38岁的姜常论出生于海阳市徐家店镇晶山后村,15岁时便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为了生计,他每天步行二十多里路跟随姑父学习摔面手艺。5年的学徒生涯,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摔面师傅。

2012年,带着借来的1万元钱,姜常论在海阳城区开办了第一家摔面馆。虽然店面不大,却因精湛的手艺、厚道的人品,赢得了口碑。稳定下来的姜常论并没有忘记创业时的艰难,他始终记得政府和社会给予他的帮助,也一直希望能为海阳这座城市尽自己的一分力。如今,姜常论在海阳城区已拥有两家属于自己的店面,且生意红火。

问起给环卫工提供早餐的起因,姜常论说,2014年一个冬日的清晨,他到市场采购食材,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街道后在路边啃着自备的冷干粮,甚至没有一口热水,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主动联系海阳市环卫部门,表达了自己想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的想法。

此后每年寒冬,姜常论摔面馆都早早亮灯,揉面、煮鸡蛋、熬骨汤、准备小菜……姜常论每天凌晨就赶到面馆,为环卫工人准备热乎乎的早餐。

“我小时候家里穷,吃过不少苦,也经常早起在寒风里赶集摔面,路上遇到最多的就是环卫工人。我知道大冬天里在外面待着是什么样的感受,为他们送面是我能想到的回报社会的方式。”就这样,姜常论主动将环卫工人请进了店里免费吃爱心早餐。

“我们是每年冬月至腊月提供早餐,最长的一年提供了58天,一般是一个多月。”姜常论告诉记者:“今年是从1月6日开始,每天两个店面有90多名环卫工人来就餐,除摔面外,每人还有一份小凉菜和一个煮鸡蛋。”

“比在家里吃得还好。”环卫工人李延花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吃了5年,每年冬天都来。

“我之前早上都是回家吃,想着给姜常论减少点负担,把机会让给有需要的人。”第一次来品尝免费早餐的环卫工人徐希臣感动地说:“面好,姜常论的心更好。”

在姜常论的感召下,不少海阳市民也积极参与到为环卫工人提供爱心早餐的行列中来。其中一位来店里吃面的顾客,看到环卫工人成群结队地来吃面感到好奇,得知姜常论是免费为他们提供早餐后大为感动,在吃完面后执意留下100元钱,并表示:“吃面15块钱,剩下的留着给环卫工人用,我也献点儿爱心。”还有一位供电公司的好心大哥,提着两袋面粉和十斤鸡蛋来店里为环卫工人提供食材。另有一位老师特地赶来送上200元钱献上爱心,让姜常论帮忙买鸡蛋给环卫工人加餐……

一份真诚、一碗面、一份爱心,如今,摔面的故事在海阳街头巷尾流传着,故事里蕴藏的暖暖情谊,汇集成了寒冬里融化冰雪的力量。“开始做免费早餐,自费、早起都不算啥,家里人也支持,一路也坚持下来了,还想每年做下去。”姜常论表示,自己凭着一技之长养活了一家人,只要有心就在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感到很充实很满足。

脚步从未停歇

姜常论除了为环卫工人提供爱心早餐,还经常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帮助困难学生、收徒弟免费传授摔面技艺……心善、诚实是许多人对姜常论的评价。

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城摔面”第五代传人,姜常论很注重摔面技艺的传承,先后收徒30多人。这些徒弟中,有很多家庭条件困难的,他都分文不收,管吃管住,倾心传授。

祝廷丰是海阳市朱吴镇朱吴村的一名小伙,父亲腰椎间盘突出、母亲类风湿,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姜常论得知这一情况后,收他为徒,吃住全包,手把手教。两年后,祝廷丰出徒独当一面,每个月收入达到7000多元。“没有姜常论大哥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跟着大哥不仅学到技术,更学到了做人。”祝廷丰感动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姜常论摔面馆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字画,大部分都是他参加公益活动拍回来的。姜常论说,自己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他最见不得那些条件困难的学生,总是想方设法支持他们、鼓励他们。

“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为社会做的事还远远不够,但我会尽力,继续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更多的人。”据了解,这些年来,姜常论一直热心公益,花了不少钱。而他自己并不是十分富裕,多年来一直租房住,直到2020年才在附近村庄购买了一套平房居住。对此,姜常论笑着说:“有地方住就行,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已经很幸福了。”

姜常论先后获得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郭城摔面”代表性传承人、海阳市道德模范等称号。2020年,中央文明办发布中国好人榜,姜常论获评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

把“郭城摔面”做大做强

姜常论对摔面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告诉记者,“郭城摔面”用的原料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面、盐和碱等,但也正是这些最简单没有任何添加剂的东西才能做出最正宗纯粹的美食,这种朴实和真诚的本质也是“郭城摔面”传承至今蕴含的精髓。

自打2014年被评为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郭城摔面”代表性传承人,姜常论对“郭城摔面”的感情从热爱逐渐升华成了责任,一方面他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宣传“郭城摔面”,另一方面他还着力招收学徒,传承技艺。

技艺纯正,面量又实惠。如今,姜常论的两家面馆几乎每天都是顾客盈门,其中不乏有很多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专门找到这里吃上一碗正宗的“郭城摔面”。姜常论和徒弟几个人则轮番上阵,把手中的面团甩得虎虎生风,煞是吸引眼球。“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比较实在,就像姜常论的为人一样踏踏实实,做的面不仅量大、有营养,也不掺杂别的添加剂之类的,所以我们都喜欢过来吃。”顾客孙世峰告诉记者。

姜常论则表示:“做买卖、做生意,甚至包括做人,都要实实在在,要是每次都缺斤少两,人家以后就不来了,做的东西卖不出去,也就传承不下去。”

在传承的同时,姜常论还对“郭城摔面”进行了创新性尝试,在面团中加入蔬菜汁,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同时,制作各种健康特色的“郭城摔面”。他告诉记者,下一步,他计划开办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点,招收更多的徒弟,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等到50年、100年后,不管是海阳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还能吃上一碗正宗的“郭城摔面”。

新闻推荐

特色农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 海阳郭城:“融”出产业振兴

冬日的海阳市郭城镇长空澄明,月亮水库縠纹粼粼,蜿蜒串联起点点村落。所到之处,山水隐村落,村落连山水,令人心生向往。到访郭城...

海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阳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