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谷浪迎丰收 海阳大侯家村300亩谷子产量超16万斤

烟台日报 2020-09-23 09:24 大字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逄苗 通讯员 姜雅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转眼已是丰收时节,海阳市郭城镇大侯家村的谷田里,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摆动,如同掀起层层金浪。村民们正忙着收割,一派喜气洋洋的丰收图景。

“今年雨水较多,全村种植300亩谷子迎来了大丰收,总产量在16万斤以上。”大侯家村村主任侯辉脸上洋溢着喜悦。大侯家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土地属页岩土质梯田,村民世代种植稻谷,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种植方式。因土层浅薄,谷子根须只能顽强地附着于页岩之上,汲取岩层里的水分和丰富的矿物质,正是此种环境,使得大侯家村的金小米颗粒饱满,成为“长在石头上”的绿色富硒食品。

由于绿色种植,口味纯正,营养丰富,小米深得消费者青睐,成为农特产品中的抢手货。在大侯家村,脱粒机轰隆隆转个不停,金色的小米源源不地流出,经过真空包装变身为精致高端的礼品,走向全国市场。“我们村的小米卖到了省内外二十多个城市,订单接了一批又一批,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侯辉说。

沿着大侯家村继续向西前行,同样因小米而闻名的姜家村,靠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走出了一条金色的“致富路”。“2014年结合村庄优势,我们村党支部成立了小米专业合作社,让村里小米在原来批发销售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村党支部书记姜永正表示,姜家村三面环山,土地多为含有富硒土壤的千层岩风化田,极其符合小米生长环境,长出的小米口感醇香、营养丰富,名气在外。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后,村里就开启了电商销售的模式,让原来每斤仅售7块钱的小米成功“镀金”,价格卖到每斤12—15元。随着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上的小米也是供不应求,村庄便动员村民加大了合作社成员的入股和种植,大幅提高了小米产出。如今,全村小米种植面积达300亩以上,每年收获小米10万余斤。

小米的广泛种植,带动的不仅是种植户的收益,也让因小米延伸出来的传统加工产业收获颇丰,由于订单纷至沓来,村民们纷纷走起了“转型升级”的道路。

金秋时节话丰收,到村庄走一走,遍地金灿灿的土地里承载着丰收的喜悦,诉说着春华秋实的故事,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下,农民们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新闻推荐

红色赋能构筑前沿“精神高地” 国网烟台供电公司探索打造供电所“党建新高地”

烟台供电公司“海上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在长岛乐通码头加固海底电缆登陆点,全力应对恶劣天气。□本报通讯员迟荣民刘...

海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海阳,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