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凉山后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探索内生性、可持续的脱贫致富新路径 蔬菜产业孕育“经济花”

烟台日报 2020-09-10 10:07 大字

9月的海阳市东村街道凉山后村,夏去也,秋意迟。迎着尚未褪去的暑热,村民李波又忍不住来到了西山,这里有他放不下的牵挂——正在建设的智能控温标准化大棚。区别于传统的农民形象,李波一身休闲装扮,背着手、踱着步,东走走西看看,与忙碌的建设场景相比显得格外气定神闲。

“以前自己用土棚种西红柿,质量不稳定产量也不高,现在村里统一建了智能大棚,不用自己干还有分红,真是赶上好时候了!”李波说,种了半辈子地,从来没想到自己不沾土、不弯腰、不流汗就能把钱装进腰包。

农民变成了“股东”,源自凉山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创新尝试。凉山后村是贫困村,有贫困户43户77人。虽靠近城区属于城中村,却因产业薄弱、老龄化突出、内生动力不足,村里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周边村庄。再加上处于城乡接合地带,一边是耕种不足以自给,一边是丰富的就业机会,逆差之下,中青年劳动力流失矛盾加剧,凉山后村迟迟跳不出发展落后的怪圈。

“要想改变,就要培植村内产业,吸引劳动力回流,才能打破壁垒寻求生机。”凉山后村党支部书记于小清很快找准了问题根源,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确定了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带领村民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工作思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中青年返乡创业。

基础薄弱,起步何其艰难。抱着脱贫致富的信念,于小清和党支部成员“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四处看项目、找企业、跑资金……经历了多方考察,去年7月,凉山后村最终与海阳市吉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以村集体协调土地、公司负责技术管理、社员入股分红的模式,成立了海阳市正德果蔬专业合作社,建设智能控温标准化大棚,打造品牌西红柿种植基地,探索内生性、可持续的脱贫致富新路径。

来到凉山后村西山,半山腰豁然开朗处,一座座“豪华版”蔬菜大棚已初具雏形:钢架结构高高耸起,新型保温材料浇筑成墙,空间跨度大而广阔,错落有致镶嵌在绿水青山的画卷中。

“一个大棚占地3亩,今年先上6个。一棚西红柿一茬产量就有5万斤,一年两茬,按照一斤平均5块来算,年销售额能达到300万元。”海阳市吉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林说,谈及未来发展前景,李林胜券在握。

眼下,4座智能控温标准化大棚已经建设完成,吸引了70多户社员入股,西红柿苗年底便可结果上市,合作社社员当年就能领到收益分红。

为实现蔬菜产业整体提档升级,凉山后村还流转了200余亩土地,计划3年内分期建设50个智能控温标准化大棚,采取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经营模式,带动更多村民入社致富。

“建设西红柿种植基地只是个支点,我们要放大良好生态和地理位置优势,发展观光采摘生态旅游,撬动农旅三产融合,实现村内产业全链条发展。”于小清介绍道,村合作社新上了100多亩苗木基地,栽植了20多种高端绿化树种,在实现苗木产业盈利的同时,高标准打造村内采摘旅游景点,招徕游客“吃住游”消费,带领村民摆脱贫困、持续增收。

富起来的村集体没有忘记村民,合作社设立了专门公益金用于贫困户帮扶;村内平整干净的硬化路面通到家家户户;依托村南河边的百年五柳同根树,精心打造的“五福文化”广场,让村民有了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每到傍晚广场舞跳了起来、大秧歌扭了起来,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除此之外,安装净水设备、电线全路更换、村庄卫生保洁等工作的开展,都让村民的生活品质逐步提升,获得感不断增强。

如今,凉山后村产业框架跃然而出,村内环境焕然一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犹如一股催化剂,孕育出了各美其美的经济之花,激活了村庄的内生增长动力,中青年返乡渐成趋势,为昔日的“老龄村”带来勃勃生机。

“一回来就加入了合作社,计划在通往西红柿基地的路边打造桂花、牡丹观赏园,把大口井变成荷花池,让我们村成为美丽有诗意的旅游景点。”村民邢明军曾离乡十余年,一直在大连从事苗木管理工作,得知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他带着资金和技术回乡,准备大干一场。

和邢明军一样,越来越多在外奔波的村民选择“归巢”,或是看好产业前景出资出力“反哺乡梓”,或是被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倦鸟归林”,不论如何,人们曾急于逃离的凉山后村,又撩拨起游子回归的心,重新变得热闹起来。

YMG全媒体记者 逄苗

通讯员 侯俊南 姜雅静 杨梵

新闻推荐

烟台市召开十三届市委 第十轮巡察工作动员部署会议

本报讯8月20日上午,十三届市委第十轮巡察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召开。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于涛...

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海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