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纪兆良的“职业选择”

烟台晚报 2020-08-21 10:35 大字

纪兆良在大棚中管理西红柿

闲暇之余,纪兆良在村广场休闲活动

通讯员 吕娇娜YMG全媒体记者 金海善 摄影报道

如果不是9年前的那次“破釜沉舟”,今年49岁的行村镇庶村村民纪兆良可能还是个月薪3000来块钱的“蓝领”。如今,回归土地摆弄起西红柿大棚的他,也算是位年薪15万+的“新型农民”。从“被迫营业”到“主动择业”,纪兆良已经适应并爱上了自己的“农民”身份,和庶村这片沃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昨日上午,东西南北看小康记者来到位于烟台南部的海阳市庶村,感受当地奔向小康路上的山乡巨变。

A

“哥,回村摆弄大棚吧!

能挣钱!”

纪兆良的职场“角色转变”,来自9年前妹妹的一个突然来电。那一天,常年做蔬菜贩运生意的妹妹在电话那头兴奋地说:“哥,回村扣大棚吧!能挣钱!”

2011年,已站在四十不惑门槛上的纪兆良,还从未认真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按照他和妻子的想法,这辈子,靠打工也能过个安稳日子。

当时,纪兆良在海阳城郊一家热镀厂做后备处理工作,一个月能挣3700多块钱,这在当时,也是笔不错的收入。“那个时候,村里但凡有能力的人都不想再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纷纷进城务工。毕竟,进了城不仅能从心理上觉得自己是半个‘城里人’,收入也比‘看天吃饭’的农民稳定。”

虽然对眼前的工作待遇挺满意,但纪兆良也有犯愁的事。“首先就是上下班问题,尽管我在城郊工作,但家还在村里,每天不管刮风下雨,都得骑着摩托车来回四五十公里奔波。累的时候,也想过放弃。”纪兆良说,“再一个就是担心父母的身体。常年在外上班,家里的活儿基本都靠弟弟,我这个做大哥的心里过意不去。”

有心辞工回村,但又不知回去如何养家糊口,纪兆良曾想过养猪,但立马遭到妻子和父母的反对:“人都没摆弄明白还摆弄猪?又脏又操心,可不能干。老老实实上你的班吧!”

“哥,我们凑钱给你在村里置了个旧棚,回来摆弄大棚种菜吧!准挣钱!” 妹妹在电话里告诉纪兆良。

啥?弄大棚?种菜?“蓝领”纪兆良懵了。

B

“创业‘风口’来了,

我还没摸着头绪”

庶村发展大棚种植由来已久。自1991年开始,庶村便以“干部为群众当好主心骨、立足农业谋发展,齐心协力奔小康”为主题,大力发展村经济,积极做好“三农”文章。为尽快搞活本村蔬菜生产,提高大棚蔬菜种植效益,历年来,村里多次组织干部群众“走出去”,到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请进来”,邀请农业专家实地传授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棚种植技术日臻成熟,农民收入可观。

正是看中了村里蔬菜种植和贩运的前景,纪兆良的妹妹做通了父母的工作,和家人凑钱流转了村里一处旧棚,支持大哥和自己一块干。

“当时村里的大棚种植确实有一定规模了,可我是零基础啊!”纪兆良一筹莫展——虽然接手过来的大棚家把式挺齐全,能直接使用,但设施又旧又落后,配的还是传统的手动草帘子。由于不会管理,西红柿品种老旧,纪兆良起早贪黑地拉了几个月帘子下来,收成没见着,手倒是磨起好几个大水泡。“创业‘风口’来了,但我还没摸着头绪。”“新手小白”纪兆良哭的心都有了。

C

所谓“贵人”不过是

“越努力越幸运”的代名词

然而世上没有白吃的苦。就在这时,纪兆良大棚种植路上的“贵人”出现了。

隋涛是庶村的村委会主任,从农资买卖白手起家,边琢磨边转型念起了蔬菜育种和大棚种植经。有想法、善总结、敢尝试的他,很快成为村里大棚种植户的“领路人”。见勤劳肯干的纪兆良迟迟没有摸到大棚种植门道,便主动“找上门”。

“隋主任当时问我,想不想跟他去寿光蔬菜博览会见识见识?我当时就感觉终于找到了‘组织’,很高兴地答应了。”第一次参加蔬菜博览会的纪兆良确实大开眼界,但总有种“外行看热闹”的感觉,“人家说的品种咱不了解,人家说的技术咱也闻所未闻,想请教个问题也不知该从哪张嘴。”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纪兆良记忆犹新。

“我是觉得他真心想学本事,想把大棚做起来。只要你肯干,我们致富路上就不会放弃任何人。”说起纪兆良,隋涛表示,“越努力越幸运。自己是贵人,才能遇见贵人,我愿意做那个‘搭把手’的人。”

从寿光回来,纪兆良决定改变种植品种和管理模式。经过一番比较,隋涛帮纪兆良选择了口感好、不易受虫害的“180”西红柿,并以分期付款但不收利息的“赞助”方式,鼓励他上钢结构大棚。在隋涛的指导下,纪兆良慢慢从入门走上正轨。

2014年,纪兆良在隋涛的帮助下,建起了1000平米的现代化钢结构大棚,管理更加精细。2016年,西红柿的行情一路看涨,最高时,每斤卖到5块。“新型农民”纪兆良终于尝到了大棚种植的甜头。

D

从“外行看热闹”

到“内行看门道”

如今,通过流转纪兆良已经拥有4座钢结构大棚,用于种植市场价值更高的“领袖”西红柿。

“这种西红柿方便贮存,适合年轻人的口味,每斤要比普通品种贵5毛左右。眼下这茬西红柿已经挂果,再有一个月就能上市。”30℃的大棚内,忙着吊蔓的纪兆良脸上挂满辛勤和喜悦的汗珠,“现在国家政策好,政府对乡村振兴的扶持力度也大,我们的大棚西红柿又赶上了电商‘快车’,只要把好品质关,销路根本不用愁。”

4座近5000平米的西红柿大棚,每年可为纪兆良带来15万元左右的收益。然而纪兆良并不止步于此,还想和隋涛作伴继续“折腾”。“我打算试试有机蔬菜种植和无土栽培技术,毕竟现在土壤老化、病虫害现象趋于严重,要想不打药,吃到安全放心蔬菜,还要从品种和土壤上想办法。”

和纪兆良一样,在庶村有200多户村民种植蔬菜大棚,全村蔬菜大棚种植面积300多亩,全都用上了膜下滴灌、平衡施肥、大棚电动卷帘等先进管理技术,蔬菜品种也由最初仅有西红柿扩展到了五彩椒、草莓等多个品种,种植过程中使用了无公害技术,所有蔬菜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远销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年产值达800多万元,村民靠种植大棚过上了小康美好新生活。

产业兴旺了,村庄也变美了。如今的庶村,出门便是平坦的水泥路,道路两旁街头巷角绿树成荫,处处鸟语花香;投资100多万元建设的4个娱乐广场,健身器材齐全,让村民在农闲时间有了休闲活动场所;安装的净水设备,让村民吃上了免费的安全卫生的纯净水……曾经脏乱差的庶村已经定格在人们的回忆里。如今,庶村人民生活如蔬菜一样五彩斑斓,庶村正全力奔走在小康路上……

新闻推荐

海阳籍参战老兵看望烈士父母

老兵看望“母亲”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刘晓阳通讯员宋秀姣摄影报道)“战场约定、勇猛无挡;如若去了,清明烧香;倘若生还,孝您爹...

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海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