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艳:大老爷们绣出精妙鲁绣
YMG记者刘晋摄影报道初见张京艳,一米七五、膀大腰圆的他带着套袖,正守着一台缝纫机。如果不是早有耳闻,很难将他与绣花联系到一起。“从小喜欢,也受到过很多冷言冷语。”放下手里的活,56岁的张京艳摘下了套袖,与记者对面而坐,直奔主题,“鲁绣风格跟其他绣艺不同,大多是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籽、滚针、擞和针、镇绣(辫子股针)、接针等针法,集抽、勒、锁、雕等工艺,特点上,以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为主。”
对于自己近40年的从艺经历,张京艳坦言,“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才一直坚守。”不愿种地愿绣花的大老爷们绣花,这种细腻的活,在早年间的烟台农村非常普遍,家家户户的妇女,闲时总是三三两两,或坐门前,或盘腿于炕上,边聊边绣。可对于一个农村汉子来说,绣花,是根本不可能去做的。
但张京艳却是这样的人,“我妈,我姐还有我嫂子经常在家里绣。”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家住海阳市发城镇的他经常帮着她们穿针,在旁边默默学习,“爱好,也就是在那时候‘熏’出来了。”为了追逐梦想,1979年他到新疆塔城美术学校学习了5年的美术工笔。“学业完成,本来想去南方继续打拼,可父亲的突然病重,让我不得不返回老家。”张京艳说,“在新疆的五年,我没回过一次家。老爹有病,我必须要回去。”
原本打算着看一眼就走的他却因为父亲胃癌晚期而留守家中,“老爹以前是当兵的,身体素质好,一撑就是一年半。老爹走后,就留老妈一人在家,实在是舍不得。”不爱种地也不会种地的他留在了海阳老家。“不能只在家呆着什么事不干吧。我就去厂子里拿活,回家绣。”当时海阳郭城的工艺美术品厂正好办了一个刺绣学习班,张京艳决定报名。“可去了才发现,全班64个人,只有我一个男人。那时候村里的风言风语就传开了,说一个大老爷们学绣花儿,能挣出吃来吗?能找着对象吗?”可他不为所动,依然坚持着。
“现在看看,那60多个人,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我。”也正是这份决心,让他找到了意中人,“虽然当时丈母娘不愿意,但我对象还是选择了我。”很快,张京艳的坚持就收到了效果,“当时干活,一天能挣两块钱,一个月就是60元,要是再加加班,可以拿到70多。这在当时的农村可是高收入。”就这样,丈母娘也不再坚持,张京艳也就能安下心来好好学习刺绣。绣花,让他成了村里的“暴发户”从学习班毕业后,他开始接受刺绣厂派给的外贸订单活,一步一步从打样品再到设计图案。“另外,我也带徒弟,那段时间,好像我一共带了30多个班,有四五千个人。”不安于现状的张京艳决定到大城市闯一闯,于是,他带着自己的三幅作品,来到烟台,“就是虹口宾馆对面的一个小市场卖。”“那个时候,没做过买卖,也不好意思吆喝,就那么干站着等。”几天后,一位老先生看中了他的作品,并让自己的妻子将其买下,“后来才知道,他当时是烟台京剧团的团长。”因为做工精致,这位老团长就把绣戏服的活给了他,“给团里绣蟒袍、青衣、大靠这些。本来是跟其他人的价钱一样,但他们觉得我绣的比别人都好,就给我了双倍价钱。”此外,他还跟对象两人在三站开了一间门店,也接绣旗袍的活。时间不长,他就赚了不少钱。“就像是暴发户,给自己买了全村第一台大哥大。”但当时觉得有点太高调的他一般不轻易拿出来,“买了个小包装着,有电话就拿出来接。”
就这样,张京艳的手艺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买卖也越做越大。他的想法,也越来越多,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时,一个突发情况,让他措手不及。血本无归,每天只吃两个馒头“那天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之前有三年业务往来的人过来找我,说要联合开个厂子。”张京艳直到现在依然后悔不已,“咱是个实在人,觉得之前合作,他也没坑我,我也没坑他,就答应了。”
去村里选址、开厂,需要12万元,“那个人本来跟我说一人一半,可后来他又说,自己没那么多现钱,就让我先垫上。”就这样,张京艳一人将开厂所需费用全部掏出,“他又说需要买个车拉货。”但当时张京艳已经身无分文,只能跟亲戚朋友借了一万块。两个月后,厂子开工了,“这股兴奋劲还没过,兜头就是一盆凉水。”他说。厂子起来后,却很少见到合作伙伴,“后来打听了打听,人家都说这个人在外面赌钱。”见状不妙,张京艳提出了撤资,“可到了财务才发现,之前的帐都是那个人在管,账面上一分钱也没有,还欠了工人三个月的工资。”而那个人,早已跑得无影无踪。血本无归,外加一万元债务,张京艳为此在床上躺了一个月,“不过得感谢一位萍水相逢的大姐,她当时带我去毓璜顶医院外科,说你看看这些病号,你只不过是叫别人骗了一下,还有胳膊有腿,为什么不能站起来?”受这句话触动的张京艳,开始重新收拾起了自己的生活,他和妻子回到烟台,重新将三站的店铺收拾一下,准备重振旗鼓。“那时候,我在海滨小区租了个房子,虽然有公交车,但坐一次要五毛钱。我就每天跟我对象走着到店里,现在算算,怎么也要将近30里地。”除了不坐公交,在吃上,两人也是能省则省,“一天吃两顿饭,花一块钱买四个馒头,一个人一顿一个小馒头,谁也不敢多吃,因为挣不出钱来。”探索创新,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凭借着诚实厚道的经营和自己过人的刺绣手艺,张京艳逐渐走出了困境。“慢慢的,在烟台开了6家连锁店,然后在外地也开起来了。”衣食无忧,养老钱也挣出来了,张京艳开始关注起了鲁绣艺术品。由于不断的探索创新,张京艳的作品,无论是最初绣制的猫、虎、鱼、虫等动物,或者牡丹、兰花等花草,还是后期进行的人物创作,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011年前后,张京艳把自己的店面全都转让了出去,开始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鲁绣作品的创作和鲁绣技艺的传承上。有段时间,张京艳频繁出现在各大卫视,做节目,拍电影,“可后来,我觉得这样太耗精力,根本没心思研究业务。所以干脆就全部推掉了。”“去年,到济南参加比赛,我还跟一位老艺人学了发丝绣。”这些年,张京艳也收了不少徒弟,但是坚持到现在的几乎没有,这让他有些忧心。“就拿上一个来说吧,刚学了一个月就不干了,办个张绿卡,去美国发财了。”张京艳说:“我之前参加各种节目都会说,要是有想要学的我免费教给他们,特别是咱烟台。主要鲁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我觉得不能失传了。”
新闻推荐
偶遇优质客户,意外签下大订单 进博会上23家山东老字号收获颇丰
第二届进博会上,“至诚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展区内,众多山东老字号受到全球客商欢迎。...
海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阳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