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首秀”托起“东方航天港”
□本报记者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姜雅静
6月5日,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我国黄海海域进行首次海上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火箭发射过程中,海阳港作为发射母港,圆满完成火箭航运任务,见证了中国航天史上的“高光时刻”,也为海阳这座滨海小城留下了“东方航天港”的光荣烙印。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固体运载火箭型号办公室副主任宋永生说:“海上发射必须选择地理位置优良能够适应低星角发射的海域,山东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最重要的是山东有很强的工业基础,尤其是在海工方面有很强的实力,能够提供从设计、制造到港口的保障服务。”而山东海阳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绵延230公里,境内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有港外锚地与港内水域之间按10000吨级杂货船设单向进港航道,并且境内还有生产海工设备的大型企业,所有条件都符合火箭发射母港的要求,最终海阳港被确定作为发射母港。
近年来,海阳市聚力实施进军蓝海战略,统领海洋经济发展,打造现代化海洋体系,集中发展临港产业,重点培育核电、海上风电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步伐愈发迫切而坚定。伴随着长征十一号固体火箭的一飞冲天,海阳开启了奔向星辰大海的新征程。
沿海阳海岸线一路向西,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点带融合布局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纵贯东西。“在海阳南部蓝色产业带自东向西形成了规划控制面积80平方公里的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建成区16平方公里的省级开发区、建成区13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亚沙新城等多个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区域板块,海阳的海洋经济战略布局已经形成。”海阳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核电制造园区为依托,海阳核电临港产业加速崛起,中核建烟台核设备制造、烟台力士起重等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中电华元海阳核电检修基地、国核运营服务中心等项目高效推进,形成“全链条”产业发展格局。以省级开发区为依托,海阳形成以山东核电设备制造、丰汇临港机械装备、海洋工程等项目为龙头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5月28日,经海关总署批准,海阳海关正式开关,标志着海阳市通向世界的“出海口”全面打通。企业不用走出海阳,即可办理海关注册、通关、加工贸易、减免税等各项海关业务,切实享受进出口便利与高效,成为海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
向着星辰大海出发,海阳市吹响了向蓝色海洋进军的号角。未来,海阳将进一步统筹陆海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实现海陆经济在产业、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方面优势的结合,以陆域经济支撑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以海洋经济拓展和提升陆域经济,实现赶超跨越发展。
新闻推荐
信报讯5月28日,海阳海关正式开关,今后,企业不用走出海阳,即可办理海关注册、通关、加工贸易、减免税等各项海关业务,切实享受...
海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海阳,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