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来俺村说相声 往事如昨

烟台晚报 2019-05-06 09:07 大字

徐言起撰文/供图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特别是在农村,童年的文艺生活是乏味的,除了样板戏还是样板戏,沉重的生活压力,使有一技之长的大人们难以提起兴致发挥一番自己的艺术特长。在胶东地区原来流行的原汁原味的吕剧、快板、说书、大鼓,也难得碰上一回,老艺人们的家把什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谁也不敢拿出来演示一番,万一被扣上顶“帽子”,自己遭罪不说,全家人都要跟着遭殃。后来,有了收音机,孩子们很快被吸引住了,从中能听到“小喇叭”、评书、快板等,最吸引我的是相声,两个人在收音机中说、学、逗、唱,诙谐幽默,妙语联珠,常逗得我哈哈大笑。听后,我就幻想着,什么时候能现场看上一段专业相声演员表演的相声。事也凑巧,我真的看上了一次精彩的演出,而且是全国著名的侯宝林大师演出的相声,和他联袂演出的是郭全宝。事情是这样的。我1966年出生于招远县高家庄子村,是濒临渤海的亦农亦渔的村庄,从记事起,就记得村里的贫穷和乏味。从小就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日常吃的是交出公粮后剩余的粗茶淡饭。穷则思变,大人们都在思考在当时政策允许下,如何把日子过得好一点。村里党支部一帮人绞尽脑汁,想出了办法,一是大力发展副业,种苹果、葡萄等水果,加大渔业捕捞,这样经济附加值高些,比种地经济效益好。二是实行民主理财,村财务公开,四榜(工分、土粪、现金、物资)上墙。一为创收,二为节省。当时财务不透明是最大弊端,全国很多村庄出现了干部多吃多占的情况,我村实行民主理财,每花一分钱都要对群众说明,基本杜绝了集体财产的流失,经过几年探索、优化,“民主理财”的村集体管理模式效果明显,村民收入多了,村里家底厚了,我村是全县最早通电的村庄,自购了小型电影放映机,自购两艘大马力远洋捕捞船,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当时提议搞“民主理财”的是村支部书记徐其暖,和任村主管会计的徐荣玉(我的父亲)。大部分民主理财制度制定、材料汇总、经验总结等文字材料都是我父亲执笔的。农村“民主理财”管理模式成功后,经各级报纸、电台宣传,引起了上级的注意,并给予高度评价。山东省政府也把我村树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典型,这才引来了侯宝林、郭全宝、赵连甲等艺术大腕来我村体验生活,参观学习,慰问演出。

1974年初冬,我8岁,刚刚上学。那是“大雪”节气以后,吃过晚饭大约六七点钟的样子,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突然听到窗外的大街上,传来一阵阵急促的脚步声,而且都是朝着大队部方向去的,我觉得有什么事发生,于是赶忙跑到大街上,循着人流往前赶去。透过大队部窗户的灯光,远远看见大队部已被村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经过询问得知,今晚大队部有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的演出,那可是全国一等一的相声大师,我还一次都没有见过相声演员长什么模样,更不用说观看相声演出了!我急得脑门上的汗“刷”地下来了,围着大队部转了三圈,只见里里外外都是人,连外面的窗户上都趴满了人,一点缝都没留,里面什么情况一点也看不见。怎么办?我在外面转悠着想计策,如果这次看不上侯宝林的相声,那可能一辈子无缘再见了。于是,我一狠心,决定使出我的独门绝技:穿裤裆。由于我长得比较瘦小,在地上爬着就能从大人的腿之间爬进去,至于进去如何,再说。于是我就走到正门,趴在地上,从大人腿缝之间往里钻,钻的过程中,不时传来大呼小叫的声音,大多是女人的叫声。可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不管大姑娘小媳妇,哪里能钻就往哪里钻。很快我就钻到了最前面,最前面是一排凳子,可能是政府领导坐的,我也不管不顾,从两个凳子中间爬过去,然后爬到南墙根边,坐在地上,背靠着墙,两腿抱在怀里,腰弯下,把头埋在两个膝盖里,把自己蜷曲成变小的状态,以免被人驱赶。村书记和我父亲陪着领导说话,村书记看看是我,可能碍着我父亲的面子,没有说话。

坐了一会儿,没有动静,我的心也安静下来,开始慢慢打量起演员们,演员并不多,也就是五六个人。但都面生,我一个也不认识,从打扮上看,都穿得很朴素,和平常人没有多大差别,其中一个大背头(侯宝林),穿得更离谱,还赶不上村里的村民。

节目开始了,第一个上场的节目是山东快书,主持人介绍说,演员叫赵连甲,他说的是快书小段《小吴赔茶壶》。因为在收音机里听过,不觉得稀奇,但他熟练地打着两片铜板,带动作带表情,很是吸引人。第二个节目就是侯宝林、郭全宝二位演员说的相声《西沙之战》。因为我坐在前面的地上,离演员较近,所以能看得仔细,侯宝林先生大背头,大长脸,满脸横七竖八的皱纹,一笑两眼眯成一道缝,没说话就让人觉得滑稽。他身着一套蓝色棉衣棉裤,可能大了一号,袖子和裤腿都长,袄袖子油光铮亮,我在南墙根看得一清二楚,可能很长时间没换洗了,脚穿着胶东农村供销社随处可买到的黑胶底棉鞋,右脚上的鞋面已补过,补钉此时已开了线,这身打扮和当时农村老农没什么区别。郭全宝先生,方脸,一脸憨厚相,穿着比侯宝林先生整洁些。两人说的相声《西沙之战》,内容我已记不得了,两人在表演过程中,侯宝林先生数次卡壳,说得很不熟练,但动作表情上沉稳大方,一张嘴标准的京腔京韵,很吸引人。后面还有一段二人转,哼哼呀呀,忘了唱了些什么。

许多年以后,我才得知侯宝林一行来我村的来龙去脉。侯宝林先生(1917年—1993年),被尊为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并被誉为语言大师,给世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可惜的是,1966年6月,49岁正处艺术创作表演日臻成熟的黄金时期的侯宝林作为“反动艺术权威”被揪出,打倒,关进牛棚,停发工资,仅给生活费,长达8年之久。1974年才从牛棚中被放了出来。但那个时候,还是不允许登台演出,各种活动也必须经过上级领导安排。1974年,中央广播说唱团安排侯宝林一行五人,从北京到烟台,深入农村基层体验生活,搜集素材,以便创作新的相声作品。这一次侯宝林的烟台之行,是他自“文革”中被“解放”后第一次“站起来”,而且,第一站就来到当时“农业学大寨”的典型高家庄子村,并经多级申请,才有了“实在推托不过时,可以进行内部的、小型的演出”的许可,这是侯宝林时隔8年后第一次演出,其意义可谓不凡。当时作为孩童的我,哪里知道其中还有这些曲折,虽然侯先生表演略显生疏,演出中数次卡壳,但大师的风范尽显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侯宝林一行在我村体验生活后,又到了烟台海阳县(今海阳市)“地雷战之乡”赵疃村,和著名民兵英雄“爆炸大王”赵守福、于化虎促膝长谈。然后又到胶东半岛最东头荣成县“海上大寨”大鱼岛村,和渔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侯宝林一行五人胶东之行,前后时间大概近一个月,胶东的风土人情给侯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以后他创作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关于胶东方言的内容。

观看完侯先生演出后,在以后的成长岁月里,我很关注侯先生所说的相声,并发现侯先生的几个名段都有胶东方言的影子。如名段《方言》中,同样一件事,北京人说话啰嗦,胶东人讲话简洁、干脆。北京人对话中用了300多字,胶东人用了12个字:“你是谁”、“那是我”、“干啥去”、“上厕所”,典型的家乡土语。再如名段《戏剧与方言》中,诸葛亮用胶东话道白:哎,我说马谡哪去了,马谡上哪个地方去了,我说马谡听令。马谡答道:在介儿呢,什么事?镇守街亭?那个小地方,保证万无一失,丞相你就擎好吧!表演中侯宝林先生的胶东话原汁原味,我估计这肯定与先生当年在胶东多地体验生活有关。

事情已过去45年整,近半个世纪了,随着岁月的流逝,那场观演,在我头脑中越发清晰起来:一间民房内,一个孩童蜷缩在墙根下,一双清澈的眼睛,紧紧盯着舞台上大师们精彩的表演,艺术的种子在孩童的心里萌芽、生长、壮大。(作者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徐言东主编的《高家庄子史话》一书)

新闻推荐

通伸街道党员接受革命洗礼

本报讯(YMG记者禛祎通讯员马晓红)近日,通伸街道老干部党支部组织党员到海阳地雷战纪念馆、许世友胶东纪念馆参观学习,...

海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海阳,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