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起舞 百花竞放

潍坊日报 2019-04-24 09:25 大字

□本报记者何赛

4月21日上午,来自全国20个特色非遗文化节目齐聚潍坊,从风筝纪念广场至人民广场进行第3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大型表演巡游活动,借此盛会充分展示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表演现场声势浩大,盛况空前,异彩纷呈,为全市人民奉献上史无前例的精彩非遗表演巡游文化盛宴。

每一次文化盛会,都会擦出精彩的火花。记者跟随巡游队伍看到,现场有四川川剧传统绝活变脸、山东海阳大秧歌、辽宁海城高跷、安徽花鼓灯、山西绛州鼓乐等,一个个表演形式独特、内容丰富、精彩绝伦的特色非遗项目和风筝会特色花车沿胜利街盛装巡游。

“第3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突出国际化、群众化、平台化、品牌化、市场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创新突破力度,增强风筝会‘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综合效益。”巡游活动总导演山东寰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倩倩介绍,此次邀请来自山东省的特色非遗表演项目有9个,来自省外的特色非遗项目共有11个,总出演人数达300余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只有6岁。

在现场,记者首先看到的是山东人最熟悉的海阳大秧歌队,秧歌队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的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的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市民们纷纷喝彩“这节奏,这表演,这阵势,太好看啦”。

据47岁的海阳大秧歌表演领队李东晓介绍,海阳大秧歌是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遍布海阳十余处乡镇,流传辐射至海阳周边地区。大秧歌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形式和恢弘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海阳大秧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结晶。此次表演队伍共有30人,大部分都是年龄在20岁到60岁之间的农民。此次能够应邀来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他们十分高兴也非常自豪,他们每天都辛苦排练,就是希望能够以最美的舞姿为潍坊国际风筝会喝彩,也希望借此机会和全国的非遗文化表演队伍产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作为川剧中独一无二的神秘绝技,川剧变脸和吐火的表演也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纷纷拿出手机与川剧表演团队合影。川剧变脸源于古西蜀,驰名中华梨园,蜚声世界。变脸者以魔术般的技法,瞬息间变化脸谱,更与吐火神功诡异结合,在电光火石间显示人物内心和剧情的变幻莫测,是川剧中刻画人物最有力、最浪漫的艺术手法。在此次风筝会非遗文化表演中,川剧传统绝活变脸、吐火一起亮相,还穿插了木偶变脸表演,表演形式多样,为潍坊市市民奉献诸多精彩。

“我们这次一共有6个变脸,2个吐火节目,演员年龄在30-40岁之间,他们都是从小接受川剧表演训练。潍坊国际风筝会是一个国际性的盛会,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作为川剧的绝活,能够在风筝会上一展川剧传统绝活的精彩,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也希望将非遗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川剧传统文化吸纳更多的文化元素,将我们川剧的传统绝活发扬光大。”参加巡游的川剧表演大师谢章洪说。

俗话说:“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在巡游现场,市民们不仅能看到气势磅礴的陕北安塞腰鼓表演,更能看到威猛豪放的普宁英歌。

陕北安塞腰鼓的表演者们击鼓而歌、慷慨而舞,用激情和矫健的身躯舞动系着红色飘带的鼓棒,鼓手的动作强劲豪放,刚劲洒脱,时而散开,时而聚拢,穿插交替,犹如龙腾虎跃,粗犷狂舒,充分体现出北方人憨厚、朴绝。“能够应邀来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一次表演机会,我们希望以精心的准备,将最美最精彩的演出奉献给潍坊市民,也希望传播我们的陕北文化,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陕北安塞腰鼓的风采。”陕北安塞腰鼓队领队说。

普宁英歌作为一种融戏剧、舞蹈、武术于一身的民间艺术,表演者均为男性,英歌舞威猛、雄浑的表演风格和粗犷、豪迈的精神风貌,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舞者将不同的“棍花运动”构成了身体的基本韵律,舞者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各种的变体,从而构成了英歌表演的全部动作形态。63岁的陈来发是广东省普宁英歌舞的传承人,从18岁从事英歌舞表演,至今已经有45年的时间,此次巡游的普宁英歌舞队伍中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18岁。说起普宁英歌舞,作为传承人的陈来发认为:“普宁英歌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才能够舞得更精彩、走得更远。”

“我们的英歌舞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在当地各种传统节日都少不了英歌舞者的矫健身影。”陈来发说,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的非遗文化巡游,是一次很好的传播机会,为了能够带来精彩的演出,他们提早挑选演员,进行排练,希望能够展示出英歌舞独特的美,让英歌舞走得更远。

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乐剧《杨门女将》等,市民王先生观看后赞叹地说:“真是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儿呀!”来英霞是山西绛州鼓乐团的团长,他对记者说,山西绛州的鼓乐是全国首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跟全国的鼓乐不同,绛州鼓乐不仅热闹,还能打出故事,演奏者要充分利用鼓皮、鼓芯、鼓环、鼓棒及鼓边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演奏起来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有着“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美誉。大部分鼓乐团的队员都是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天天练习,慢慢打磨才有了今天演出的效果。

一个滑稽的高跷演员不时逗乐在现场观看的小观众们,记者走近才瞧得仔细,原来是辽宁海城高跷队的队员们在表演。海城高跷是集舞蹈、杂技、音乐、小戏于一体,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东北民间艺术。迄今经数辈民间艺人和各级专家的锤炼和加工、整理、提高,形成了热烈、粗犷、自由、奔放的表演风格。67岁的邢传佩是辽宁海城高跷队的领队,也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说:“海城高跷是民间艺术的瑰宝,被称为‘木棍上的东方芭蕾’。我们从娃娃抓起,走进幼儿园、小学、中学,进行传承。这次来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非遗巡游活动,希望有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让我们的海城高跷队融入更多的文化色彩和元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的、传统的,在第3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这一国际性的平台上,精彩的表演巡游给潍坊市民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会引起更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在潍坊这座美丽文明的城市擦出绚丽的火花。

新闻推荐

孩子突发急病吓坏父母 海阳最美“的哥”伸援手化险为夷

本报4月11日讯(记者孙淑玉通讯员姜琳杨国芳侯俊南)连日来,一条寻找最美出租车司机的消息在海阳市民的朋友圈...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