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雪勇的幸福日记
海阳市东村街道薛家庄村的修雪勇,29岁身患重疾,家中债台高筑。他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扶贫政策犹如一抹阳光,让在黑暗中挣扎的一家人看到了希望。走进海阳市东村街道薛家庄村修雪勇家,墙上挂满的照片迎面可见。“这是我3岁的女儿,这张是我们的全家福……”回首过去,修雪勇难掩幸福之情。一米八的个子、年轻的面庞,很难想象眼前这位30岁出头的壮年男子竟是被重点帮扶的贫困对象,随着与修雪勇交谈的不断深入,令人动容的扶贫故事渐渐清晰起来……
2017年,修雪勇29岁。有一天,他突然头晕得厉害,视线模糊有重影。经诊断,令全家人难以置信的噩耗传来了———脑部生殖细胞瘤恶性肿瘤。
与精神上巨大的打击相比,巨额医疗费更是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我送快递,媳妇干销售,收入都不高。自从得了这病,我化疗一次1.2万元,一年花了40多万元。”一场大病,让修雪勇和妻子辛苦打拼的小家一夜返贫,家里债台高筑。当时,孩子才刚满一岁,父母垂垂老矣,生活的重担压到了妻子一人的肩膀上。“多亏了市里、街道和村‘两委’的帮忙,出资6万多元帮我建大棚、种草莓,收入很可观,能减轻家里的负担。”谈及至此,修雪勇第一次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草莓大棚离修雪勇家不足300米的距离,棚里的草莓鲜红诱人,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理的。“没有扶贫好政策,就没有眼前的一切。”修雪勇说,去年5月份,市扶贫办、东村街道和村“两委”干部得知他的情况后,立即来到家中了解情况,修雪勇被新认定为贫困户。从此,扶贫干部多次实地走访,根据修雪勇家庭现状,立足实际,为其量身打造扶贫措施。
“薛家村有几户村民种草莓,我们考察后发现效益不错,并且劳动强度低、管理相对简易,随即确定了草莓种植这一扶贫产业。”东村街道扶贫干部说,考虑到资金难题,镇村共同出资帮助修雪勇建起了占地1.1亩的草莓大棚,开启了修雪勇的希望之路。
草莓苗进了棚,修雪勇和父亲共同干起了小事业。为了让草莓长得更好、卖上好价钱,扶贫干部还联系草莓专家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去年年底,草莓终于结出了“希望的果实”。“我们的草莓纯天然无公害,不愁卖,还有人打听着上门采摘。”修雪勇说,不到半年,草莓大棚收入4万余元,前来采摘的游客不断,高峰期达到30余人。
扶贫干部还为其妻子于雪艳安排了公益专岗,每年能多增加3600元的收入。此外,修雪勇还享受上级扶贫政策,如居民医疗保险、特惠险、住院“先诊疗后结算”、门诊“两免两减半”,领取街道扶贫项目(光伏发电)收益、金融扶贫金和中秋、元旦、端午慰问金、扶贫稳定救助金等。
“海阳市扶贫办、东村街道和村‘两委’的干部还经常来我家看望我,关心询问我的病情、大棚收益和家里情况,帮我争取扶贫政策,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说实话,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很难走出这个困境。”修雪勇明显哽咽了,而在说起自己承受的巨大病痛时,他都没有如此动容。“脱贫攻坚工作要真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在为贫困用户解决实际问题上,像修雪勇这种年纪较轻,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我们不能仅仅以脱贫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他谋划出路,增加收入,让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真脱贫,不返贫。”该市扶贫办有关人员说。
站在大棚外,阳光洒在修雪勇的脸上,他的眼神坚毅而清澈,面前的这座草莓大棚就是他的希望,他坚信,随着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推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断奋斗,幸福的明天正大步走来。YMG记者高少帅通讯员姜常雨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农村粪污、作物秸秆变为高质量有机肥,发展生态农业 海阳探索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国家环保部“农村废弃物综合处理与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史无前例地在一个小镇落户。发城
本报讯(YMG记者高少帅通讯员姜长雨姜雅静摄影报道)作物秸秆无处堆放、环境卫生难以保持……这些都是让基层头疼的...
海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海阳,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