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寒食六十日

烟台晚报 2019-04-04 09:08 大字

王芝义

在我们海阳小纪镇有这样一种说法:“春到寒食六十日”,说的是立春之后六十天就是寒食节了。清明节,当地人叫作过寒食,这个节日除了上坟祭祖,还要打秋千、吃鸡蛋、喝稀粥、做面燕。

按照老辈的习俗,寒食这天,农家婆娘们必须在天亮之前把鸡蛋、稀粥煮好,天亮时不能见烟火。还带着霜气雪味儿的寒食早晨,当上坟的男人们回来吃早饭时,那饭食已经凉凉的了,这就是所谓“寒食”了。这天早晨,全家人在炕上吃寒食时,母亲会给我们兄弟姊妹每人分两个鸡蛋和一个面燕儿。做面燕儿,母亲凌晨两三点钟就得起来忙活,而我总是喜欢趴在被窝里静静地看,且闻着那面的香。只见母亲左手托着巴掌大小的一块面坯,右手拿一把剪子,先剪燕翅,后裁燕尾,然后嵌上两粒花椒核,当燕子的眼睛。不一会儿,一只只栩栩如生、展翅欲飞的燕子就落满了面板。母亲还独出心裁,做了大燕驮小燕,看上去更为生动有趣。那年月,鸡蛋是最珍贵的食品。各自分得的那份儿,一般舍不得当场吃掉,姐姐们更是舍不得吃完,总会留一些给我这个小弟弟。稀粥都是胡秫米熬的,红红的,稠稠的,黏黏的,甜甜的(拌了蜂蜜),至今思念而不可得。

母亲说“吃了燕儿眼儿亮”,这就是清明节时家家户户要做面燕儿的象征意义。其实还不止于此。燕子是春天的象征,有句谚语道:“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也就是说每年农历三月三之前,燕子就从南方飞回来了。燕子的到来,标志着气温彻底回升的春天到来了。燕子们敏捷矫健,轻盈地在房前屋后飞翔着,有时候还会成排地站在电线上,像一行行跳动的音符。借这小小的面燕,为人父母者也表达了对孩子的殷切期望。

这天早晨,天刚蒙蒙亮,父辈们就要带领子孙到祖茔上坟去。向坟头上添几篓土,接着压上约半尺见方的七八张白纸,这算是给先人的“被褥”。然后,烧香纸、供馒头、作揖磕头。烧化的纸,算是送给先人的钱。古人相信,人死后到了阴间,也得吃喝过日子,所以照样需要钱。过去,小孩子是没钱去购置像样的学习用品的,坟头上那些雪白的纸,便引起了孩子们的小筹划。记得我上小学时,跟几个要好的同窗,趁课外活动时,偷偷跑到茔地去揭坟头上的那些白纸,拿回来订本子写字。这事自然绝不敢让大人知道,要不然,至少一顿臭骂是少不了的。

当地有一句谚语:“闺女的寒食小厮的年,五月端午老婆跑得欢。”寒食节是属于姑娘们的,打秋千就是这个节日特有的娱乐。早饭后,姑娘们便三五成群,嘻嘻哈哈地来到秋千架下。秋千两旁早有许多等着看打秋千的男女老少,吵吵嚷嚷,氤氲着节日的欢乐气氛。打秋千,多是单人打,也有双人打的,不管单人还是双人,起先都得有人“送个儿”,就是由气力大的人托起秋千板,使劲往后拖,然后再猛地往前一送,一经助力,秋千便前后晃起来。打秋千的人就借这股惯性,用力跐起来。秋千越跐越高,在空中呼呼飘荡,此刻打秋千的人心里好不快乐!双人打秋千,有一人坐一人站的方式,站着的出大力,坐着的只管享受。也有两人都站着的,脸对脸交互使劲,如比翼双飞,飘飘凌空。

秋千架不全是姑娘们的天下,那些老年妇女,也会来凑凑热闹。她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穿着浆洗得板板正正的大襟袄,梳着光光亮亮的发髻,捣着苞米骨小脚,东邻西舍地拽着一帮老姐妹,说笑着来到秋千下。她们是长辈,年纪又长,凭着这资格,硬是把姑娘们哄走,毫不客气地坐上秋千板,两手把绠就丢荡起来,一边荡,一边口里哼唱着:“丢荡丢荡绠儿,三年不得病儿。”“雪里灯盏,雨里秋千”。如今上了年纪的人都经历过,每逢元宵节那夜,常见大雪飘飘,而到了清明节,也常有绵绵细雨。古人认为,节日飘雪下雨是吉兆,预示着“好年头儿”。如今虽说秋千很少见了,但节日还在延续,唯愿“清明时节雨纷纷”,图个好年景吧。

新闻推荐

海阳法院“春雷行动”重拳打“老赖”

今年以来,海阳法院大力强化执行工作,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努力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收到显著成效。1月份至今执行结案117件,依法...

海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