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33岁海阳籍热血军人的剪纸梦
YMG记者姜春康通讯员刘焘摄影报道
剪纸,一份“安静”的手艺;军人,一份“热血”的职业。
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名词,却在一位33岁的热血男儿身上完美结合。他叫王英鹏,一个从海阳市核电工业园区冷家庄村走出来的中国军人。
第一次剪纸就惊到家人
很多人小的时候都喜欢躺在地上仰望天空,遥想未来。王英鹏亦如此,不过他却是躺在家里的土炕上看天棚。上世纪80年代,很多农村的房子天棚都是用纸糊成的,讲究细节的人家会在天棚上下一番功夫。比如王英鹏家里,天棚的四个角贴了剪纸蝙蝠和牡丹花。天天躺在炕上看这些剪纸,看着看着王英鹏就开始自己动手剪了起来。“蝙蝠和牡丹是对称剪法,我琢磨了一下然后再发挥自己的想象,还真剪出来了。”第一次剪纸,家人就被王英鹏给惊到了,因为一个孩子还是第一次剪纸,就可以做到如此栩栩如生,太不容易了。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很快就来了,“过去那会儿有人结婚,亲戚都会拿着喜盒子装点饽饽送过去,喜盒子上都有漂亮的剪纸。有一次我妈要用盒子发现有一块剪纸掉色了,我就去买回纸自己照着剪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贴上去了。还记得当时我妈那夸张的眼神……”
王英鹏说,除了太奶奶会剪纸自己可能有遗传基因外,从小学二年级就酷爱美术,且老师专门教自己画简笔画应该也是自己会剪纸的原因,“那会儿老师发现我的兴趣就给了我一本画册,让我跟着描,这给我剪纸打下了基础。”原来,剪纸分刻纸剪和想象剪,其中刻纸剪就是先照着物品在纸上画下来,再根据笔迹剪出来,画画功底尤为重要。
成了乡里重要事情的“特约剪纸人”
家里孩子会剪纸的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都知道村里有个小孩子剪纸很厉害,纷纷上门一探究竟。而王英鹏也很随和,有人来看,自己就拿起剪刀来随便照着一个物品剪剪,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很快就展现在大家眼前。很快,还不到20岁的王英鹏就成了乡里乡亲结婚、过年、出海等重要事情的“特约剪纸人”。“还记得那会儿村里有个亲戚要结婚,让我给剪个‘囍’字。因为之前没有剪过,我就开始自己琢磨。”王英鹏说,先剪“囍”字,然后再在字的旁边加上点花花草草,再把“囍”字变成心形,外边再套一个“心”;变成圆形,再加上花瓣、龙凤、彩云……就这样,王英鹏一边琢磨一边剪,没用几天就研究出一个喜庆元素多、寓意美好、栩栩如生的“囍”字,这可把喜主乐坏了,拿着窗花都舍不得贴到窗上。因为冷家庄村靠海,大部分村民以海上作业为生。为了给自己讨个好彩头,每年第一次出海,总要带着全鸡、猪头到船上上供,而盖在鸡和猪身上的剪纸,也是王英鹏一手剪出来的。“出海大家都祈求一帆风顺,鱼虾满舱,所以我就根据想象在剪纸上加入鱼、船、福等元素,还会剪上‘一帆风顺’的字样。”
为了让剪纸有3D立体效果,王英鹏还会在鱼鳞上下功夫,总之,剪出来的作品都会被渔民们收藏。
在部队里依然传承剪纸民俗
2005年,一直梦想当兵的王英鹏如愿走进了部队。尽管进了部队,但王英鹏的剪纸梦一直没丢。在部队里,他帮战友剪纸向女友求婚,帮退伍老兵剪军装照留念,帮战友剪生活照寄回家中……这个会剪纸的男孩得到了战友们的一致认可。
当部队里搞画展、清正廉洁主题展览等大型活动时,王英鹏会根据活动主题剪出不同的作品,参与比赛。而每次比赛结果都不负众望,都是第一名。“去年参加比赛,我剪了一次三军仪仗队,剪了一次长城,还有一个红军概念的《抢夺泸定桥》,这些作品都是比较难的,大概花了7个小时左右,尤其是三军仪仗队,因为是海陆空三军,军衔、标志、服饰等都不一样,我都是先画出来再一点点剪。”王英鹏说,他剪纸喜欢一气呵成,所以每次剪一个作品,他都是从早剪到晚,有时候饭都不吃,“如果没有剪完一个就放下剪刀,再拿起来又需要重新找起点。”
王英鹏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中国军人,对于民俗传承有一定的责任,现在他想在业余时间继续练习,争取自己的手艺更上一层楼,“如果有人想学,我特别乐意教,毕竟艺不压身,而传统民俗需要传承,只要能坚持。”
新闻推荐
□记者杨秀萍通讯员李新涛报道本报海阳讯近日海阳市利用在外优秀人才春节回乡契机,举办了“乡情·乡约...
海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海阳,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