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扭”成非遗传承人 他叫于信,扭了60年海阳大秧歌

烟台晚报 2018-12-17 09:25 大字

YMG记者姜春康通讯员周昌安石京艳摄影报道

昨日上午,记者走进海阳市碧城工业区岱格庄村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一位老人正在院子里敲打着花鼓,老人动作娴熟,步伐时而稳健,时而奔放,刚柔并济的舞姿尽显海阳大秧歌的优美。

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名叫于信,自12岁开始跟随父辈学习秧歌中的花鼓后,一扭便是60年,自己也成了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

从小热爱海阳大秧歌

“耍秧歌,就要演绎一切的美,抬头阳光美,踏步大地美……”谈起秧歌,于信似乎又走进了自己一个人的秧歌世界中。

“12岁那年村里组织排练秧歌,我们几个孩子便围在村委大院观看,当时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花鼓队的一员,当锣鼓声响起,花鼓跟随鼓点敲打附和,两种声音碰撞,由村里年轻力壮的男青年组成的队伍,前后跳跃,左右穿插,双臂挥舞,右手持鼓槌,在身体上下左右击鼓,顿时让我感受到了花鼓中的英雄气概。”回家后于信便把想学花鼓的想法告诉了爷爷,本来就是秧歌世家,于信的观点很快得到了爷爷的赞同,于是爷爷便成了于信的花鼓启蒙老师。

潜心研究总结“九字真言”

随着慢慢长大,自己的潜心研究,于信将海阳大秧歌的舞姿总结出自己见解的9个字———“土”“狂”“火”“伸”“提”“拧”“刚”“柔”“美”。“‘土’就是要追求海阳大秧歌的那种原汁原味,你看像乐大夫的舞姿,就让人联想到农民在地里刨地的感觉,舞扇子便会让人想到在地里掰玉米的动作,像秧歌中队形逆时针的转法,不就像是过去推碾子的动作吗?‘狂’就是要有张力,特别是花鼓,要打出阳刚之气;‘伸’就是要将身体伸到极限,然后再通过‘拧’实现动作的神态化……”一个个秧歌动作,在于信的解释下,一下子变得那般接地气了。

不遗余力传承海阳大秧歌

几十年的刻苦钻研,身体力行的实践,让于信在秧歌上获得了一定的成绩———1994年代表山东参加了沈阳国际秧歌节的比赛,获“金玫瑰奖”;1997年到北京舞蹈学院传授海阳大秧歌的表演技法,受到师生的好评;2008年,他受邀担任了奥运会开幕仪式前海阳大秧歌表演的艺术指导。在相继获得海阳市、烟台市山东省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称号后,于今年又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虽然在大秧歌中有了一定的成就,但于信却没有丝毫骄傲,还是坚持着每日练习基本功的习惯,“海阳大秧歌是海阳人民自己的智慧文化产物,对它的热爱已经融入到了每个人的骨子里,我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海阳大秧歌,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于信说。

新闻推荐

用品牌叩开内贸市场大门 海阳毛衫从“贴牌出口”转“内销创牌”

□记者杨秀萍通讯员姜雅静孙智谦报道本报海阳讯11月20日—12月5日,海阳市举办以“抢抓新旧动能转...

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海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