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当道村以产业转型推动乡村振兴 荒山变身“金土地”
金秋时节,海阳市郭城镇当道村丰收在望,葱绿的梯田映入眼帘,站在山顶眺望,远山如黛,近岭滴翠。共计2600亩的耕地上,红富士、地瓜、板栗、葡萄,硕果累累。“以前我们村是抱着‘金饭碗’沉睡不醒,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资源。”多年来村里以种玉米、花生和小麦为生,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非常有限。当道村村支书王永志说,“2000年以前,村集体经济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这些年通过粮食改种果树,盘活了村里的资源,村集体经济开始有了起色。”
2000年,王永志上任后根据村里的实际,先拿土地开刀———粮改果。考虑到村里的山地土质适宜果树生长,王永志号召带头把花生地、玉米地改种苹果、葡萄。“众人拾柴火焰高”。2001年,村集体统一采购300吨果树专用的有机肥、大化肥,谈下了每袋化肥便宜15元的优惠价格,也避免了村民单独购买时遇到假货的状况。2002年,当道村已拥有100亩红富士、100亩板栗,还新上了葡萄和大樱桃。种果树、搞养殖,当道村“得天独厚”。地处丘陵山地,尤其是梯田区域,山地气候温差大、水资源富足,结出来的板栗和地瓜口感绵密、糖度高,市场销路好。依赖水草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村里大力提倡养殖,2004年,19户村民搞起了猪、鸡和牛的养殖,村集体把水电配送到位,电源拉到养殖场,24小时供应自来水。
2006年正月,60名党员干部在年终总结大会上呼吁,在3年内要让村里出现一批“十万元户”,让先富带动后富。依靠“苹果+养殖”的双驱模式,2007年底,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村里就有6户达到了“十万元户”的目标。盛果期的红富士品种好、个头大,遇到好的行情,每斤的收购价在3元左右,村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在2009年带头成立了当道村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当地率先打造起“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振兴链条,“本地苹果近年来受到外地果的冲击,发展遇到了瓶颈,专业合作社是解决群众增产增收的有效突破口。”“让村民入股不现实,没有实际的利益,没人愿意先动。”王永志不急于求成,而是慢慢推进。在苹果销售市场趋于饱和的时候,他意识到村民不能依靠“单打独斗”来销售苹果,而要寻求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经过多方交流、外出考察,当道村与烟台果品公司达成协议,形成了“联合社”的模式。“不‘造血’,无发展。”2015年,当道村500亩土地流转完成,葡萄新品“阳光玫瑰”“秋彤”试验田应运而生。“农业见效慢,要走在前面才能看到光景。”2017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当道村又启动了第二次产业转型,合作社投资260万元建成地瓜加工厂,其中政府政策扶持加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合作社开始按股份制运营,公司、村委和村民分别持股60%、25%和15%。去年一年生产了1万斤地瓜干,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一空。“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供货商主动上门寻求合作,销路也逐步扩大,地瓜加工产品在电商通路形成了从下单到发货的流水线。意识到种地瓜是一条致富路的王永志,开始着手建设地瓜育苗场,投资50万元建造钢架大棚,培育出来的烟薯25地瓜苗在供应本村村民的同时,还远销威海、济南等地,优质苗木甚至“一苗难求”。通过良种繁育,每年合作社增收十几万元。
去年年底,合作社年末向村民发放福利近4万元,投资分红也让村民们有了更多的收入。今年,又新建13.5×100M的100吨规模的地窖储藏地瓜。通过育苗、种植、加工和销售,当道村走出了地瓜产销一条龙。天时地利人和。当道村坚持以“村党支部+合作社”为根本,以发展高效农业为基础,充分挖掘农业的内部潜力,培育发展和壮大高效特色产业,促进村民致富增收。把昔日的荒山“改头换面”,当道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越走越远。YMG记者逄苗通讯员姜雅静于婷婷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就这美”在逃人员海阳落网 该特大网络传销案涉及30多个省区市,涉案5亿多元
本报10月15日讯(记者闫丽君通讯员陶祥成)记者从海阳市公安局获悉,近日,海阳公安经不懈努力,在海阳市某酒店附近...
海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