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走出“泥塑师”
主持人:YMG记者曲彩云通讯员孙涵纯摄影报道
热线电话:18053576722
打小对美术的热爱、军队里做板报的积累以及艺术品加工厂的工作经历,让居住在只楚街道西牟村的于革迷上了泥塑并渐渐小有名气。这个出生长大一直生活在农村,种过地扛过枪下过工厂拿过画笔的汉子看起来和艺术似乎没有多少关系,但在他的巧手下,一堆堆冷硬的雕塑泥,被注入了生命,姿态美妙、栩栩如生。
美术天分加上工作能力让他受到赏识
于革本来不是西牟人,他出生在海阳市发城镇矿山村。还上学的时候,于革就特别喜欢画画,不过家里条件不好,没有条件拜师学艺,于革就每天自己琢磨着画。有一年教师节他画了一幅画送给老师,老师很喜欢,这更加坚定了于革对画画的热爱。爱屋及乌,对美术的热爱让于革也喜欢上了练字,参加全镇的书法比赛还拿到过第二名。
后来参军入伍,于革在部队里做文书,黑板报都由他负责,写写画画,部队的板报经历,让他对美术的热爱有了宣泄的出口,他的画技逐渐进步。
退伍返乡一年后,也就是1997年,韩国一家企业在西牟村建起了一家艺术品厂,听到消息的于革应聘到了这家单位。原本是在车间做工人的于革,很快因为他的美术特长和军人素质脱颖而出,被选拔到了样品室。当时因为工厂加工的一批相框,后面的挡板因为材质容易收缩,所以尺寸不合适,略大一点,需要用美术刀割掉,很多人尝试后都胜任不了,不是割得歪歪扭扭,就是割伤了手,而于革一上手就看出了不一样,手脚麻利、活干得漂亮,让工厂的管理人员非常欣喜,就把这堆活全部交给了他。原来预定一个周的工期,于革只用五天就全部完成了,于革漂亮的成绩“惊动”了厂长,他特地带着翻译跑到车间里和于革聊天,了解他的经历,得知于革曾经参军入伍,厂长仿佛遇到了战友:“我也当过兵。”美术天分加上于革出色的工作能力让他很受厂长赏识,他很快就被调到了样品室,在这里,于革一呆就是七年。
这七年,于革很受器重,脏活累活都不用他插手,奖金也比别人高,厂长出去应酬还经常喜欢将他带在身边。
创业失败,巨大压力下他迷上泥塑
第七年也是这家工艺品厂最鼎盛的时期,同时有六家加工厂为其代工。大部分加工业务都承包出去了,工艺品厂的生产规模相应压缩,样品室的人大部分被分流了,只需要留两个人,于革虽然在留下之列,但他认为这个时候自己应该出去闯闯,于是来到与工艺品厂合作的一家加工厂,在这里,于革从事管理工作,负责生产质量监督等,更多接触了工艺品的生产环节,也为他以后接触泥塑打下了基础。后来,工艺品厂的韩国翻译找到于革,鼓励他下海自己创业。“你这么棒,为什么不自己干呢?”但于革听说工艺品厂要跟更大的加工厂合作,他很动心,于是倾囊而出,建设了几百平方米的厂房,但工艺品厂却因为管理不善倒闭了,一心要和工艺品厂合作的于革傻眼了。
这次打击没有打垮于革,他很快就振作起来,和人合作搓脚石生意。但对方屡屡以各种借口拖欠货款,两三年后,欠下几万块钱货款“失踪”了。第二次打击让于革一蹶不振,那时正是隆冬季节,夜里两三点他常常一个人裹着军大衣戴着棉帽子到冰轮路上暴走,纾解压力。就在这个时候,他开始迷上了泥塑,或许,这也是他纾解压力的一个方式。最初开始做泥塑,他不知道自己心里想做啥,只是通过捏雕塑泥宣泄压力。转过年,2013全运会吉祥物“宁宁”正式亮相的新闻发布后,于革忽然来了灵感,何不塑一个“宁宁”?于是,他一边琢磨一边修正一边干,第一个泥塑产品在经过五天的打磨后,终于成型了。虽然这不是到现在为止,于革的泥塑作品里最好的,但对于革而言,意义重大。这以后,于革一发不可收拾,痴迷上了泥塑,一迷就是五年,而且越来越有成就,甚至在青岛世博园烟台园林区的三个两米多高的红富士苹果也是于革老师的泥塑作品呢。当然,年少时对美术、书法的热爱以及军队里做板报的积累给他奠定了基础,工艺品厂样品室的工作经历也给了他丰厚的积淀。“其实泥塑和工艺品很相似,只不过工艺品细腻而雕塑粗犷,但是艺术是相通的。”于革很感谢在艺术品厂样品室的七年工作经历。
废铁丝、塑料做出“平安一生”
“其实做泥塑操作流程并不是太难,就是用废铁丝先大体弯出要塑的形状,比方这个舞蹈的小姑娘,就用铁丝弯出腿和胳膊的动作以及身体,然后用雕塑泥包裹铁丝,这样人物的形象就慢慢出来了。”于革老师介绍,做泥塑最重要的就是最初用铁丝做出的形状是不是美,再就是用雕塑包裹时细节的处理,这个就需要美术基础和艺术素养了。当然,泥塑可不是大家理解的普通的捏泥巴,雕塑泥塑出要制作的外形后,还要用石膏包起来,等石膏凝固了,把石膏切开在里面打上脱离剂,再把树脂倒入石膏的空隙中,并且迅速旋转,让树脂均匀覆着在石膏内壁,这个旋转,也是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够拿捏分寸、恰到好处。等树脂凝固后,就可以敲掉石膏,用树脂着色塑出产品了。
于革对于艺术的喜爱同样渗透到生活当中,很多在旁人眼里没有用的东西到他这里可以变废为宝。平安夜时看到外面买一个苹果得三四十,于革就用废弃材料做了两个平安果,“真苹果得吃掉,我这个平安果可以保留一辈子,平安一生啊。”而且于革老师的平安果还节能环保,从底座到苹果到枝叶用的都是剩余的铁丝、多余的塑料以及山上随处可见的树枝,他就像是一个魔术师,不管什么东西都可以在他手里焕然一新,仿佛拥有生命。
于革还自己制作了装饰鲜花的挂墙和罗马柱。有一次他在山上发现一段荆棘枝子挺有感觉,带回来琢磨着像是梅干,应该让树枝上开出漂亮的梅花,于是他又自己琢磨着做出了梅花的泥塑,因为需要很多朵梅花,他干脆做了一个梅花的模子,于是,一树“梅花”就盛开在他的房间里了。前段时间,女儿学校布置了手工作业,受到爸爸的影响,小丫头也很手巧,在爸爸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下,一个漂亮的《海底世界》诞生了,这个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并在学校里展览。
“胜利路隧道”五个字是他的作品
于革生在烟台长在烟台,对大海有着浓厚的情结,所以他的泥塑作品里有很多“海货”:让人馋涎欲滴的大螃蟹、大对虾、八带蛸……无论颜色还是体态无不栩栩如生。而且他对艺术品的独到理解使他的作品隐喻深厚,“虾在画中比作游龙,螃蟹六条腿加两个大螯以及横着走可以理解为八方来财。”于革老师还用枯树枝加苹果泥塑做了一个笔筒,枯树枝的枝丫成为天然的名片夹,夹上去的名片被于革老师比喻为船帆,寓意一艘在大海上乘风破浪的轮船。这个从创意上引起众人惊叹的笔筒被于革送给了朋友,朋友一直爱不释手。
墙里开花墙外香,虽然于革在郊区一个村子里,但他的泥塑造诣早已经名声在外。“胜利路隧道”五个字,也是采用的于革老师的泥塑作品。当时正值腊月底,天气异常寒冷,于革戴着部队的大帽子在狭小的空间里完成5米多高的十个大字(两个出口,每个出口五个字)的安装,“胜利路隧道”记录了他在最困难的环境里做出的最优质的泥塑。每晚忙到十点,只生一个火炉子,寒冷的环境里于革不止一次因为冻得鼻涕长流而把叼着的烟给“浇”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于革取得现在的成绩并不是随手拈来,而是长期执著付出的结果。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于革对生活的热情让他走出了投资失败的阴影,梦想在别处开出了灿烂的花朵。
新闻推荐
施工中,优化施工工艺,充分发挥试验室跟踪检测作用,以试验数据指导生产,及时发现和整改施工中存在的细节问题,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