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修复海洋生态 加快发展生态产业 长岛焕发绿色新活力 YMG记者 苗春雷 通讯员 聂英杰 徐菲 摄影报道

烟台日报 2019-08-06 09:52 大字

道路“白改黑”工程施工现场万鸟岛风景张吉华摄短短几天内,罕见的海洋生物连续造访长岛:7月15日,两只海龟现身长岛大钦岛;7月22日,一支鲸群从南隍城东南海域浮出水面———这里俨然成了海洋生物的乐园。

但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养殖厂和乱石滩,见证了长岛在生态保护上走过的弯路:重海洋索取轻海洋保护,大量自然岸线被养殖业侵占,育保苗产生的污水直排入海,近岸潮间带生态受损,加之渤海生态大环境的恶化,部分海洋物种资源出现衰退甚至绝迹。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经历过向大自然无度索取、大自然疯狂反扑的教训后,长岛人认识到,“生态是长岛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是海岛永续发展的基石”,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持续发力海洋生态保护。同时,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建立起符合生态保护要求、迎合市场消费趋势的生态产业体系。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长岛逐渐走出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迸发出蓬勃的绿色发展新活力。绿水青山扮靓美丽海岛沐浴着海风,脚踏着浪花,游客于跃一家站在南长山老虎洞景区外,发出感慨:“这是最美的风景。”

这迷人的风景,得益于长岛坚决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持续发力海洋生态保护。更难得的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尤其是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设立后,围绕省市委主要领导关于生态保护的指示精神和省市推进保护发展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长岛实践,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铺下身子苦干实干。

围绕生态修复治理,长岛着力实施自然保护区整改、裸露山体治理、岸滩整治、清洁能源替代、近岸养殖腾退、垃圾污水处理等“六大攻坚战”。142处问题点位全部整改落实,其中全域80台风机百分之百拆除并完成生态修复。绿化喷播治理南北长山岛裸露山体25万平方米,今年年底前再治理外围岛屿5.4万平方米。累计拆除岸线育保苗厂、圈养池74万平方米,直接减少入海排污口1038处,累计整治修复岸滩20多公里。城市和旅游公交系统百分之百绿色化,城区55万平方米集中供暖百分之百“电代煤”替代,城乡10吨以下燃煤锅炉百分之百淘汰。明确了近岸养殖腾退补偿标准和区域,划定了近岸苗种暂养区,8月底前先期腾退4000亩以上。累计敷设雨污分流管网16公里,建成14处城乡地埋式污水处理站,年内再新建10处,实现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垃圾分类处理有序推行,启动了大黑山岛垃圾收集外运试点,逐步解决城区外围岛屿垃圾围岛问题。

如今,从天空到陆地,从海岸到海底,长岛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对生态质量要求极高的东方白鹳、斑海豹、黄嘴白鹭等种群数量明显增多,白江豚、鲸鱼频频现身,多年不见的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现长岛,鼠尾藻等原生藻类、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出现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绿色发展助力凤凰涅槃乘着帆船,喊着渔号,战天抢地、搏风斗浪后满载而归,曾经是海岛汉子们的荣耀,也是老一辈渔民的深刻记忆。“只要喊声渔号子,浑身都有力量。”回首往事,已转行的老渔民孙长志仍然津津乐道。

如今,没人愿出这份蛮力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现代化渔业装备和产业融合模式。

6月初,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一号”正式投入使用,先期投放黑鱼和黄鱼苗102000斤。经过近两个月的生长,鱼苗平均体长增长了2到3公分。长岛弘祥海珍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德刚满意地说:“下一步,将根据成活率和检测情况,增养三文鱼等不同种类的鱼。”

向远海推进!长岛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开发,拥有人工鱼礁、智能网箱、管理平台、监测信息化系统的现代海洋牧场初具规模,装备渔业水平率先走在了省市前列。目前,累计获批3处国家级海洋牧场、6处省级海洋牧场,开发生态海洋牧场24.6万亩,下水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2座,年内还将新建3座智能化网箱和多功能平台,投放抗风浪网箱34个、人工鱼礁9.2万空方,增殖放流恋礁鱼苗950余万尾。

产业融合也随之展开。休闲渔业与海洋牧场、海上钓场业态相互融合,打造集渔俗体验、垂钓餐饮、科普观光于一体的海上田园综合体,培育旅游休闲新亮点。目前,获批5处省级休闲海钓钓场和11处市级休闲渔业基地,开通休闲渔业出海口3个,投用海钓船9条。

“到长岛旅游”,也随着生态保护修复的推进,迅速走俏旅游市场,形成独特的“长岛现象”。“旅游模式的变化日益显著,游客从过去的景点游转变成慢漫悠游、休闲度假游,从单纯的观光游到深度体验海岛风景和文化,旅游更有趣,更享受。”长岛旅游集团工作人员孙春明观察道。长岛不断丰富“山、海、岛”景区体系,精心打造海岸休闲组团、海上环游组团、渔家风情组团、文化体育组团,全国首个海上3A级景区、南北长山环岛旅游慢行服务系统、渔家风情园及特色民宿、休闲渔业、环岛马拉松及海钓赛事等海岛特色产品带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目前,进岛客源团散比例由十年前的80:20转变为30:70,“过夜游”占比由30%-40%上升到60%-70%,原先游客罕至的北部岛屿,平均滞留时间为3-4天。

无论是生态旅游,还是生态渔业,长岛都立足海岛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坚定不移走出了“绿起来、富起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改革红利造福海岛群众“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我们要把这项‘看不见’的工程干成‘看得见’的精品。”7月10日下午,南长山街道县府街综合管网改造现场,项目技术负责人李长润指着沟槽内的雨、污管说:“雨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接收集到蓄水池内,供绿化灌溉使用,而污水则通过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保护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近年来,长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坚持民有所呼必有应、民有所难必有解、民有所需必有为,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围绕陆岛交通,长岛港改扩建16个千吨级泊位,蓬长航线船舶更新率达到76%,运力规模和服务档次居全国陆岛交通领先水平;获批长岛至旅顺航线,开通了蓬长直升机低空摆渡航线,便捷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围绕路网升级,同步实施城区雨污分流及水电气通讯等管网建设,首次实现管网一体化布局建设。累计“白改黑”城区道路22.3公里,海绵型人行道7.8公里,大修乡村道路30公里。至2020年,城乡路网提升改造全面完成。

———围绕供水保障,立足于“让水质提上去、让水价降下来、让群众喝上长流水”的目标,积极构建“主岛引、外岛建”的安全供水格局,建立了跨海引水、海水淡化、雨水积蓄等多重保障网络,累计敷设改造城乡供水管网50余公里,实施了城区2000吨/日海水淡化站改扩建和9处乡镇海水淡化站建设,年内实现城乡海水淡化全覆盖。

———围绕供电保障,顺应海岛清洁能源替代趋势,实施了城乡变电站扩建增容及中低压台区改造、边远海岛双回路海缆敷设、微电网和第二电源建设等一批电力提升工程,启动了第二座110KV变电站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构建全域双回路双主变供电网络,打造坚强可靠安全电网。

———围绕城乡建设,启动了长岛海洋生态文明展馆建设,改造旧区旧村7.9万平方米,实施了29个渔村“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渔村改厕率达到100%,累计拆除违建7.7万平方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将坚定践行固防守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三大使命,高质量建设好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努力打造全国海洋生态文明海岛样板、仙境海岸核心靓丽名片和国家战略安全屏障,做到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长岛试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闻推荐

长岛村民救助“鸟类大熊猫”

本报讯(YMG记者苗春雷通讯员王雅楠)6月8日上午,长岛县北隍城乡山前村两位村民,发现并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

长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