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传统文化 领略非遗魅力 “长岛渔号”登上舞台
本报讯(YMG记者苗春雷通讯员聂英杰罗世娇摄影报道)“顿顿浆,装大舱,前舱满了装后舱,后舱满了往外淌,嘿呀嘿呀吼……”21日晚上,在全国最大的船模舞台上,排练了116天的《记忆中的渔家号子》首次公演,让现场观众领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岛渔号”的独特魅力。
长岛渔号距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是渔民们在与惊涛骇浪的生死搏斗中集体创造的劳动音调,是长岛渔家人闯海斗浪的“生命进行曲”。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岛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十分宝贵的民间音乐遗产。但由于渔民转产、年轻人出岛求学,长岛渔号逐渐消退于人们的视野,面临着传承难题。
挖掘、传承长岛渔号,成了长岛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模式的引领下,长岛渔号的产品开发很快有了进展。文化是地域的标签,渔家号子就是长岛祖祖辈辈的生产生活方式,集中体现了海岛人的性格。正是看中了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长岛决定将其打造成一种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向岛上居民和各地游客传播弘扬。
58岁的朱延涛在演出中担任“船老大”。他是地地道道的长岛人,从小就有老人教他传唱渔号子。但多日辛苦排练、演出的经历,让他对渔号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时候哼过,可在单位工作后不接触打渔,所以根本不了解其中的意味。一遍遍的排练可以说是精益求精,从内心来说,就好像祖辈在海上拼搏一样。”
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一旦被激发,将迸发出磅礴的能量,激励人们砥砺奋进。演出过程时而平稳抒情,时而高亢急促,时而铿锵有力,动人心弦。南长山居民沙明芝或鼓掌欢呼,或紧张揪心。“这场演出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渔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当看到‘摇橹号\’时,我都感动得快哭了,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先辈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中与大海搏斗、生存。”演出结束后,说起精彩片段,她仍然眼噙泪花。“文化塑造性格。从长岛渔号可以看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文化基因早已形成,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通过世代更替和文化传承激发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将长岛渔号搬上舞台,沙明芝觉得,这能让所有海岛人,尤其是年轻人回顾祖辈经历过的苦难,珍惜当下的生活,进而奋力创造美好的明天。
作为一项文化旅游产品,长岛渔号节目演出还可以在完善旅游全产业链中发挥作用。这个节目是渔民出海打渔劳作过程的展示,可以让人切身体会当时渔民打渔的场景,节目中还可以跟游客互动,让游客身着渔民服装上台体验当渔民的感觉,增加参与的趣味性。同时,节目中会推出地道的长岛特色美食,让游客在感受文化震撼的同时满足味蕾的享受。“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高质量培植海洋文化产业,打响海洋文化魅力品牌,对长岛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打造休闲宜居之岛至关重要。”长岛县政府副县长宋卫绪说,长岛音乐节、渔号演出、庆八一军民联欢、文创节、海鲜节、垂钓节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既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提供新载体,也为海岛民众和来岛游客参与特色文化活动搭建新平台,在全县的文化产品、体验项目和品牌赛事等开发上发挥出有力的拉动作用,推动“吃住行购娱”旅游全产业链条要素向高品质迈进,助力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
新闻推荐
长岛县立体化生态综合治理“风劲船疾”,废水变成宝,海滩复原貌,几十种鸟类归来—— 生态渔村喜事多
□本报记者付玉婷从春龙本报通讯员石齐鹏罗世娇对长岛县北长山乡北城村党支部书记顾兆国来说,5月...
长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岛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