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 喊声渔号好过年

烟台日报 2018-02-15 11:00 大字

又是一个丰收年,长岛县北长山岛渔民孙长志一高兴,就双腿微弓,手舞足蹈,吼了几嗓子的长岛渔号子:

“地上嗨都哩都嚎嚎哇哈———,哎———哎———咳儿嚎嚎哇———哎,老哇老老儿巴嘿嘿巴———,哎呀这是一路发财号啊———,对上嗨都哩对儿嚎哇———,哎嗨都哩对儿嚎哇———,夯夯嚎儿嘛嚎哇哈———,对上嗨———花红李子甜桃号……”

“只要一高兴,就想喊一喊渔号子。”喊完了一段后,孙长志笑呵呵地解释说,马上要过年了,岛上一片喜庆,心里很高兴,所以他刚才喊的是《发财号》,是渔民满载而归时所唱的号子,轻慢悠扬,柔中带刚,体现了渔民收获后的快乐。长岛渔号子是渔民们常年在海上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以前长岛的捕捞作业尚未实现机械化以前,渔民的帆船有风靠篷,无风全凭摇橹。当发现鱼群的黄金时刻或风暴来临的紧要关头时,4人或8人同摇大橹。渔号的节奏铿锵有力,曲调苍劲浑厚,音程八度大跳,具有气吞山河之势。渔号子有着强烈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吆喝、呐喊为其主要特征,粗犷、豪迈、浑厚、热烈,旋律性强,节奏和缓,抒情委婉,号子大多优美动听,感染力很强,谁听了都会禁不住随和喊唱几声。孙长志从16岁就开始闯海打渔,渔号子伴随着他成长。经历过许多,也听说过许多后,他慢慢地与海结缘、与渔号子结缘,如今俨然成了长岛渔号子的“活字典”。因此,说起渔号子,孙长志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他掰着指头数了数,说,渔号子在喊唱形式上是“一领众和”,领者称“号头”,和者称“答号”,在一喊一腔之中,张扬着胆略、信心和气势。“长岛渔家人在生产中演变出了‘上网号\’、‘摇橹号\’、‘竖大桅号\’、‘捞鱼号\’等20多种劳作号子。”孙长志说道。

对于渔号子的声名大振,孙长志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20世纪30年代,砣矶岛后口村有只“大瓜篓”(船名)在烟台港抛锚,适逢有只天津的“大改翘”(船名)正要掌篷出海。时值雨后,篷绠湿涩,船上10多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把篷掌起来。砣矶岛上有个号头,绰号“小鬼奶奶”,他即刻带领4个伙计靠了上去,一阵“掌篷号”,硬是把沉重的篷帆叫了起来,在港的各地渔民无不钦佩,争相学喊。实际上,随着生产力的解放,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更新,上世纪70年代末,一些老年渔民相继退休或作古,“长岛渔号”被尘封在人们的记忆和感怀中。自上世纪80年代始,因其丰富的精神内涵,长岛渔号子重新回到人们的关切之中,不仅被挖掘整理记入《长岛县志》,2008年6月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号子是一种无形的文物、是海洋文化的积淀、是战胜海洋征服海洋的符号———让孙长志高兴的是,长岛县委、县政府越来越注重渔号子背后凝聚的长岛精神和意志,建立了长岛渔俗展览馆和“长岛渔号”文化生态保护村,组织展览和渔号演出。“近些年来,我们长岛县越来越重视‘渔家号子\’的文化保护。我也把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搬到了自己开的渔家乐,让游客们领略我们的渔俗文化和长岛精神。”孙长志说。

YMG记者苗春雷通讯员石其鹏罗世娇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一线代表“现身说法”破题海洋牧场建设——立体化生态养殖,打造特色海洋牧场

本报记者李楠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烟台将“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做强海参、扇贝等种业基地,打造‘水产种业硅谷\’”。如何做好“海洋牧场”这篇文章,8日,烟台两位来自海...

长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