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43年演绎超越血缘的亲情 王华堂、张翠兰夫妇收养“脑瘫儿”,诠释雷锋精神

烟台日报 2018-01-04 09:28 大字

王华堂和张翠兰老了,已过耄耋之年,加上长年的操劳,老俩口不得不经常去医院。好在儿子王群在政府部门的安排下,住进了福利院,还经常有义工志愿者照料。

1970年,王华堂和张翠兰收养了“脑瘫儿”王群。这一个念头改变了三人的一生,在此后的43年时间里,夫妇俩奉献出自己的所有,照料着王群的生活起居。有人说他们痴,有人说他们傻,而更多的人,是眼含着热泪将他们的故事颂扬。

这本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王华堂是一名志愿兵,自学成才,业务过硬,他曾经和战友一起点亮了驻地长岛县的第一盏电灯,建造了岛上第一艘小交通艇。张翠兰是妇科医生,心肠好、业务精。1970年腊月,张翠兰下夜班刚到家,房门便被急促地敲响,闯进一名面色憔悴的妇女,“咕咚”跪倒在地,哭着哀求说:“张医生,救救我,我已经走投无路了!”求助的这名妇女姓宋,未婚先育,迫于社会压力的她,无奈之下投奔到蓬莱的一个亲戚家,可是亲戚害怕辱没门风,遭人闲话,更怕孩子出世后没法安置拒绝了她,恰巧听说周围有个张医生是个热心肠,她就前来求救。

听到这里,张翠兰套上外衣,当晚把这名妇女送到她工作的医院,办好了住院手续,并把刚刚领取的38元工资和10斤粮票留给这名妇女。事情本该就此结束,谁知,十天后她出差回来,值班护士匆匆抱来一名出生3天的婴儿和一张94元的住院费单据,告诉她:“一名未婚女青年在医院生下孩子后就走了,说您是有名的活雷锋,孩子拜托您抚养。”

看着孩子甜甜的笑脸,张翠兰平生第一次有了做妈妈的责任感。王华堂也是一副热心肠,当即同意认下了这个被人抛弃的孩子,并且取名王群。谁料想,王群半岁时,突然腹泻不止,送到县医院,诊断为脑性瘫痪,可能会终生痴呆。亲朋好友纷纷登门劝说王华堂、张翠兰早拿主意。“即使孩子终身瘫痪,我们也心甘情愿照顾他一辈子。”王华堂的回答掷地有声,并且夫妻俩决定不再生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王群。

此后的几十年里,王华堂、张翠兰夫妇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医之路。

王群4岁了,还不会说话,站不起来。王华堂、张翠兰决定到上海求治。夫妇怀揣着全家仅有的100元“救命钱”奔往上海。为了省钱,他们不敢坐车,硬是步行着一家一家医院遍访名医。饿了,就啃两口自带的馒头,找个自来水管喝两口冷水。

筋骨之劳,王华堂和张翠兰没有觉得苦,接受不了的是一个个无法医治的诊断。在很多个无眠的夜晚,两口子默默流泪,但却从未想过放弃,对王群的爱越来越浓。

光阴如梭,43年来,夫妻俩为给群儿治病,跑遍了全国数十家医院。夫妻俩先后学会了针灸、按摩和刮痧,每天为王群治疗,还为孩子做成了活关节枕、活动撑和小儿双拐,千方百计校正他身体的残疾。心灵手巧的王华堂用买来的一堆破钢管和废木头制成一辆美观又实用的组合式轮椅。之后,每天从轮椅里抱进抱出,洗脸刷牙、穿衣喂饭、端盆擦身……

岁月不饶人,如今的王华堂已经成了82岁的老人,老伴也80岁高龄了。由于长年的操劳,高度的精神压力,老俩口都患上了严重的冠心病、高血压,皱纹爬满了额头,头发斑白,照顾王群已经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当夫妇俩为王群将来的生活担忧的时候,当地社会各界纷纷伸出了援手,几年前,当地政府部门把王群安置到了条件优越的福利院,蓬莱市志愿服务协会发出“传递爱心接力棒”的倡议,组织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没有人能够计算的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样的配合到底重复过多少次。只是当岁月悄然荏苒了40多年,已经能够支撑着床头勉强站立的王群看起来还是十多岁的模样,王华堂和张翠兰却已佝偻起身躯,蹒跚了脚步。“只要我们走后孩子还有人管,我们就安心了。”为王群操劳了一辈子的王华堂和张翠兰,现在生活里天大的事就是按时吃药,定时散步。王华堂说他和老伴儿要好好活着。因为只要他们多活一天,王群就有爸爸妈妈在。YMG记者杨春娜通讯员于盛华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长岛开展第36个“爱鸟月”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建东兆武茂文YMG记者姜乾)今年9月15日—10月15日是长岛县第36个“爱鸟月”,长岛保护区管理局召开专门会议贯彻落实鸟类保护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猎捕、贩运、倒卖、收购野生鸟类...

长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