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农业增收富民曲 子长县热寺湾便民服务中心发展现代农业纪实
本报记者 高乐 通讯员 孙乐
近年来,子长县热寺湾便民服务中心立足丰富的饲草资源、传统的肉牛养殖、天然的农产品环境三大优势,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初步形成了以养牛、饲草青贮、大棚蔬菜为主的东沟产业带,以山地苹果、黑枸杞为主的西沟山产业带,以冯家岔为中心、杨永路沿线的原生态乡村旅游线路的“两带一路”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大棚实现群众致富梦
“最近的西红柿价格非常好。”热寺湾便民服务中心何家岔村村民李海红是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棚种植大户。2017年年初,她投资140余万元建起了13个温室大棚和33个拱棚,由于管理精细,西红柿喜获丰收,吸引了众多外地客商争相前来采购。目前,李海红的大棚里8万余株西红柿陆续开始挂果,已卖出10万多斤,收入15万元。
同时,李海红还组建了子长县正正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4户贫困家庭加入合作社,带动6户贫困户新建大棚6座,每棚年均收入可达到4万元。建棚过程中,吸纳贫困劳动力20人务工,人均每年可增收5000余元。
姜家坪村也是同样一番景象。该村结合村上党员规模大、发展基础好、带动能力强、思想较活跃的实际,推行了“支部+贫困户”模式,即由支部牵头、党员带头、干部领头,突出村两委班子引领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用足用活扶贫资金和产业资金,不断壮大大棚(拱棚)产业。目前,全村新建拱棚28座1400米,带动11户贫困户实现务工增收(户均增收约5000元)、3户贫困户实现大棚产业增收(棚均增收约4万元),预计年底收入可达18万元。
热寺湾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魏安定向记者介绍,在何家岔村的有力带动下,全中心共新建拱棚140座7000米,大棚35座3550米,其中贫困户新建拱棚50户53座,大棚9户10座。下一步,他们将在冯家岔和徐家岔再新建50座拱棚,确保中心贫困群众依靠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脱贫致富。
养殖让群众富起来
养殖业是热寺湾便民服务中心又一项农业主导产业,也是热寺湾农民增收致富的“印钞机”。
走进该中心福泽源黑毛猪散养基地,只见猪崽到山沟里“散步”、觅食,正在享受惬意的阳光浴。该基地的养猪方式以散养为主,不仅可以增加瘦肉率、减少肥肉量,还能减少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收益。同时,生产出来的猪肉可以达到绿色生态的标准,很受市场欢迎。
“基地采取林下生态自然养殖模式,让猪吃天然百草、喝山谷泉水、补充五谷精料,不喂任何饲料和添加剂,绿色生态养殖,生产放心猪肉。”冯家岔村支部书记樊海源笑着说,目前市场上的普通猪肉14元/斤,而黑毛猪肉能卖到近30元/斤,一头猪按照100斤计算,散养黑毛猪比普通猪的毛利润翻一番还多,效益相当客观。
养牛业一直以来是热寺湾便民服务中心的一项传统产业,也是一大优势。该中心按照“科学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总体思路,在品种改良、疫病防治、营养搭配、催肥育肥上做足功夫,做足养牛产业文章,建成千头养牛专业合作社2个、300头养牛合作社2个、养殖专业村12个、养牛示范小区10个、5头以上养牛户315个,存栏4516头,年均出栏2800余头,人均纯收入达6585元,是子长乃至陕北地区名符其实的“牛乡”。同时,优化升级“协会+贫困户”模式,发展5头以上养牛户29户、牛存栏163头,带动发展小户养殖57户、存栏145头。
苹果铺出群众增收路
冬日的阳光洒满热寺湾便民服务中心的山山峁峁,漫山遍野的苹果树在阳光的照耀下映红了果农们的笑脸。在徐家硷村圆峁山上,果农正在进行果园管护。
2017年,徐家硷村将29户800亩承包土地集中流转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发包给具有一定劳动能力、掌握果树栽培技能、热心发展山地苹果的农户,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增加了群众收入。另外,抢抓有利时节,调配铲车180台次,投劳700余人次,统一深翻、放线、打坑、施肥。加快了建设速度,保证了实施标准。
在此基础上,徐家硷村引进投资100多万元,通过土地流转、统一指导、标准栽植、市场对接等方式发展黑枸杞产业,通过租金收益、劳务工资、肥料收入等途径,帮助全村51户138人的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预计300亩黑枸杞年收入将达到150万元。
新闻推荐
产业发展妙招多 村民增收日子美 本报记者 马政 通讯员 郝文军
●井巨彪种植油用牡丹●贫困群众在纯净水厂里打工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劳作却始终摆脱不了贫穷,世居于子长县寺湾便民服务中心凉水湾村的井巨彪不仅是贫困户,还是低保户。“一次肇事...
子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