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棚栽业打造“新名片”红都苹果“红”起来

延安日报 2015-10-12 08:22 大字

走进该县玉家湾镇刘来沟村,一排排的温室大棚如窑洞一般整齐座落在路旁的坝地里,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豁然映入眼帘。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有幸结识了李红、尚爱林、苗明等一群种菜能手,在四季如春的大棚里,从他们自信中感受到该县大棚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棚栽业,该县一个追赶型的经济单元,目前已经成为全县的一张靓丽“名片”。当问及种大棚的收入时,李红、尚爱林、苗明等都显得很保守,他们说:“不多,一棚也就是个四、五万元。”

李红2010年开始种大棚,接连种了三茬西红柿,两三年内已成了“土专家”。什么时间放水、放多少?什么时间授粉?什么时间有病了打药或者直接处理掉,都懂。除非有大的疑难杂症,需打科技“110”问专家,其余的他都一般不求人。

李红这样算细账:一年换一块大棚塑料需要2000元,农家粪和其它肥料及三轮运到棚内费用约需1600元,农药不超200元,多点儿也就300元,草帘子每年的花费有1650元,浇灌水的电费及水泵维修费每年每棚300元。算下来,一棚就是5750元。从8月份开始育苗,9月份移栽,农历腊月阳历1月份左右就陆续开始上市,批发价每斤4元,之后正二月批发价3元-2.5元不等,最低价也不低于1元。一座棚的毛收入就是4.5-5万元,去过5750元成本,每棚一年的纯收入将近4万元。

今年46岁的尚爱林一家7口人,共种4个温棚,年收入10多万元很轻松。他以前在延安大砭沟摆蔬菜零售摊,后来回家乡种温棚。他说:“全家种4个温棚,现在都有自动卷帘机,苦不算重。种温棚虽是个勤快人的活儿,但一年10多万元收入,知足了!”

在推动大棚产业发展上,该县县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引导,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建棚积极性。政府对50米长9米跨度宽5米后背墙高的温棚,以前按长度每米补助120元,现在提高到160元,水电路每棚补助3000元,自动卷帘机每台补助2000多元,这样80米的一座新建温室大棚,政府补助2万元左右。70%的开支基本靠政府补贴了,30%靠个人投资。目前,全县蔬菜面积2.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1万亩),涉及菜农1.6万人,年创收1.15亿元,菜农的人均收入达7187元,每年正在以新建温室大棚800亩的速度向前发展。

“要继续加大建棚扶持力度,把真正想干事而缺乏资金,想依靠勤劳而致富的农民,引导到大棚产业上来,把小温棚做成大产业。”该县县委书记谢延明对大棚业的未来满怀信心。

现代农业不仅富了农民腰包,还引发了一场“土地革命”。“过去,只能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种点玉米、谷子等作物,都是看天吃饭,收成好的时候还能赚到一点辛苦钱,一旦碰到干旱水涝的年份,不但一年到头白忙活,还会亏本。现在土地流转了,一不要投入,二不用担心收成,光土地流转金都要比自己种庄稼的收入多,另外还能在家门口的园区里打工,一手拿租金,一手领工资,领上了‘双薪\’,收入翻了几番,我们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了!”说起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正在李家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元亨薯类加工厂务工的史家畔乡李家沟村村民宜世强满脸笑容地说着自己的好日子。

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在经营性收入增加的同时,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流转释放了土地活力,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2014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县县政府印发了《子长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通过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积极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咨询、合同指导等服务,以该县发展山地苹果产业为契机,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经营主体流转,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283亩,累计流转面积36732亩。流转后土地主要用于山地苹果种植、设施蔬菜种植、粮食种植等。

今年上半年,该县农业生产势头良好,夏粮总产4199吨。牛、猪、羊、家禽存出栏(笼)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创建山地苹果示范园62个,山地苹果总面积18.3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6万亩,预计可实现农业总产值3.83亿元。

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跨越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该县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还严格按照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要求,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特别是山地苹果、大棚蔬菜、蚕桑、畜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均已建成相当规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步放大。这些,都成了子长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走进颇具现代气息的子长县薯业良种繁育中心,随着灯光的亮起,看到一层层铁架上排满了饮料瓶大小的菌瓶,每一瓶里都长了一簇马铃薯苗。“组培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都有严格的要求,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巡检一到两次。采用马铃薯脱毒茎尖剥离这种组培方式,不仅摆脱了传统种植马铃薯逐年退化引起产量降低和商品性状变差的问题,也确保全年产量,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该中心负责人薛虎介绍,这里每年可繁育马铃薯脱毒试管苗80万株,生产微型薯100万粒,建成“公司+农户”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年产良种2万多吨,推动了该县马铃薯种薯的良种更新速度,大幅度改善和提高了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同时也填补了延安市不能生产试管苗和原原种的空白。马铃薯质量和产量的提升直接让“子长洋芋”、“子长粉条”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2014年,该县洋芋种植总面积26万亩,全年共生产马铃薯35万吨,加工转化15万吨,生产淀粉、粉条、粉皮1.8万吨,实现薯业总产值5.3亿元。

近年来,该县抓住全市“苹果北扩”战略机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山地苹果,2014年底达到18.3万亩,预计今年年底新建苹果园面积2万亩,全县新栽园面积突破20万亩。山地苹果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该县县委、县政府为了调动广大群众栽种苹果的积极性,制定出台各项利民惠民和扶持优惠措施。先后制定出台了《子长县关于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和《子长县果业产业开发规划》等,并规定:凡新建果园100亩以上,每亩补助300元(含苗木费),经验收被确定为省、市、县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园的,每亩分别奖励150元、100元、50元;果园新安装防雹网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按规划改造老果园,管理到位的每亩一次性补助200元,经验收被确定为县级以上示范园的每亩奖励100元;集雨窖每口补助1000元,套袋每亩补助60元。制度一出台,四方传帮带,按照“大户带动、小区示范、逐村推进”的思路,该县先后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村、专业户。瓦镇庙湾沟村的67户374人,山地果园面积达到1260亩,实现年产值360多万元,人均苹果收入96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以果致富示范村。杨家园则镇杨一村的黄文亮,从2006年开始自己承包经营了15亩果园,去年收入3万余斤果子,净收入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见到利益尝到甜头的他,去年通过多方途径流转承包土地800亩新上果树,使果园面积达到了1000亩。他惊喜地说:“苹果市场现在这么好,我好点的果子每斤批发价卖6元,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新闻推荐

子长发现龙山文化巨大夹砂灰陶瓮

本报讯(吴瑞记者南卫东)近日,延安文物普查队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在子长县高台管委会辖区一座两河交汇的山峁上寻找一座城寨遗址时,意外发现了满山散落的龙山文化遗迹,于是对整个山峁进行了细致踏查,确定...

子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