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靠养蚕,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子长县蚕桑中心帮扶南家峁村脱贫致富侧记

延安日报 2015-07-24 22:20 大字

通讯员周展辉本报记者吴丽霞李星棋

南家峁村,绿油油的桑树地里,村民杨步荣正在采摘桑叶,屋内的蚕盘里圆润的小蚕正在欢快地吃着桑叶,妻子刘玉芳的眼神透露着喜悦。

南家峁村离镇政府5公里,沿重耳川河道旁,辖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有285户1206人,该村贫困人口达55户187人。刘玉芳、杨步荣夫妻是该县蚕桑中心帮扶33户114人中年龄最长、以养蚕为主抓产业自主脱贫致富的代表。

今年66岁的刘玉芳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每月药品费用就是个大开支,丈夫杨步荣是个失声者,今年70岁,子女工作在外,生活得较为艰辛。蚕

桑中心经多次走访,制定扶贫计划和询问老人后决定全力帮助两位老人养蚕致富。

“我之前都养过蚕,只是后来身体不好放弃了。今年在蚕桑中心的帮助下养了1张蚕,蚕都是大窝的,再过几天就能卖了,蚕药和养蚕的工具都是免费给我的,今年小蚕共育得好,长得也好,会是个好收成。”刘玉芳笑着说。

“知道刘玉芳的身体状况不好,采摘桑叶是个体力活,蚕在五龄期极需大量桑叶,我们就帮她采摘桑叶减轻她的体力负担,并全程帮助指导。”该县蚕桑中心副主任杨小军说。

蚕种免费送,农民既能养蚕还能打工

“让贫困户拥有属于自己的产业,才能真正脱贫致富。”该县

蚕桑中心主任南学平说。

“外出打工离家远,也很辛苦,现在好了,在蚕桑中心的帮扶下,我养起了蚕,6张春蚕相当于半年的外出打工收益,离家近可以照顾孩子不说,比起打工可轻松多了。”贫困户白春琴说。

白春琴之前一直在外打工,回来后在蚕桑中心的帮助下,她养起了蚕,还在蚕桑现代示范园区内打起了工,今年脱贫指日可待。

“我们免费指导和帮助群众修剪、嫁接改良桑园,免费给群众提供蚕种、蚕药、化肥,配备大棚配套设施(方格簇、蚕盘、喷雾器等),蚕种都是免费共育后二眠起后才分发给农户来饲养,这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蚕茧的收购价格也是在省上定价的基础上上浮2元左右,充分保护了种桑养蚕户的利益,让大家无后顾之忧。”

南学平说。

种桑养蚕不仅投资小,而且周期短、见效快,对于贫困群众来说是最适合发展的产业。该县蚕桑中心立足南家峁村的实际村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了产业扶持、技术培训、资助创业、救助扶贫等多个措施。

20万专项资金鼓励群众创业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同样是打工,有没有技术差别太大了。据悉,该县蚕桑中心今年计划举办大型培训班3次,让更多的蚕农掌握养蚕新技术。”

县蚕桑中心积极配合南家峁村实施“一事一议”,申请项目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南家峁村经济的发展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并资助鼓励群众创业。

“对今年考入高等院校的贫困大学生,中心准备每人发放助学资金500元,并优先为南家峁村未就业大学生在园区提供创业机会。”南学平说。

扶贫先扶智,授鱼更授渔。为让南家峁村农民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蚕桑中心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让农民掌握现代生产技术,从“物质扶贫”向“技术扶贫”转变。

地处子长县涧峪岔镇的南家峁村贫困人口占全村近20%,是该县蚕桑中心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扶贫开发中,该县蚕桑中心立足工作实际,精准识别,以产业扶贫为主抓手努力扶真贫,真扶贫,让农民发展桑蚕产业过上了好日子。

新闻推荐

樊海源:“心里装着老百姓,就有干不完的事”通讯员张锐本报记者高乐

●樊海源(右)向村民询问大棚菜丰收情况在子长县杨家园则镇,一提起樊海源,村民无不啧啧地竖起了大拇指。自2005年任子长县杨家园则镇冯家岔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始终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让冯家岔从昔日...

子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