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大棚也赚钱 子长县玉家湾镇三个村子发展山地大棚走上致富路
本报讯(记者马政通讯员王东东)“今年西瓜长得好,卖得也好!”正在大棚里侍弄西瓜的子长县玉家湾镇刘来沟村杜志民的喜悦溢于言表。这一切都得益于子长县开展的“双百双千”包村帮户行动。
玉家湾镇刘来沟村,是一个距县城百余公里的小山村,过去由于没有产业,村民除了外出打工和种点薄地,就是靠国家给的每年每亩90元的退耕还林补偿款维持生计,脱贫难一直困扰着村民。7月23日,记者来到该村,
放眼望去,近百个温室大棚依坡而建,向阳背风,鳞次栉比。可是在五年前,村民们想都不敢想,蔬菜大棚居然能建到山上。
据了解,2010年,子长县开展“双百双千”包村帮户行动,包扶干部针对该村实际,制定了山地大棚的发展规划。可是在山上建大棚,没水、没电,建设成本也比川地高一倍,许多村民因此打了退堂鼓。村党支部书记薛顺国和村委会成员调研发现,山上建大棚有许多好处,地势较高、排水便利、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更重要的是土地盐
碱化慢,大棚使用时间比川地的长一倍。当年,薛顺国就和村委会成员在山上建了6座蔬菜大棚,没想到第二年就赚了50多万元。看到效益后,村民们纷纷走上发展山地蔬菜大棚的道路。如今,全村家家户户都有了大棚。
“再也不用出去给别人打工了!”得到了实惠的苗成海说。他还给记者细细算了一笔账,自己以前是搞建筑装修的,力出了不少,钱还不好挣,每年到手也就2万多元,连工人工资都不够。现在自己建了2个大棚,种了西红
柿、西葫芦和西瓜,3年累计收入达30多万元。
如今的刘来沟村成了当地著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而这个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帮扶密切相关。据了解,仅2014年,该镇就流转土地107亩,投资40万元引水上山,投资38万元架设了3000余米线路解决了用电问题。该村的蔬菜大棚还收获了品牌效应,带动了该镇古家河村和肖家河村发展山地大棚170余座,年产值800余万元,使3个村的村民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 到我家
●村民在大棚里采摘西瓜
新闻推荐
“忙点累点,但心里是甜的” 本报记者王婷高瑞通讯员王东东孙乐
●郝洋洋娴熟地采摘葡萄金秋时节,正是葡萄丰收的季节,在子长县余家坪镇郝家川村山地葡萄示范园里,田间地头的葡萄藤上结满了果实,片片绿叶遮不住沉甸甸的“紫色风景”,该村村民郝洋洋正在自家园子里忙...
子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