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家沟人的梦想与现实王海清何洋郝文军

延安日报 2015-01-20 09:07 大字

高家沟,距子长县城20公里、距杨家园则镇政府10公里,全村178户512人,多年生活在贫困中。“过去主要收入靠种地,可是村上的耕地面积非常有限,只有三四米宽的一点坝地,全村只有100亩左右的耕地。”村支书吴建忠这样介绍过去的生存条件。

走出去寻发展,是该村摆脱贫困的选择。今年57岁的李学海较早地走出了高家河,他说:“出去以后打工、搞运输,总比待在村子里强。”给儿子办完婚事,李学海多年的积蓄全部花光还背了债务,他又一次面临困境。

“双百双千”点燃致富梦想

市上“双百双千”包村帮户行动开展后,高家河人迎来了他们的包扶领导——副市长杨霄。通过多次深入高家河,上门走访调研,了解群众疾苦,剖析贫困原因,破解发展难题,从产业、项目、资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燃起了高家河人的致富梦想。副市长杨霄每次来都慰问贫困户,给贫困户丁国平找到合适的工作,累计帮扶5000元的现金。郭志伟一家有3个大学生,生活非常艰辛。他听后立即看望,每年解决不少学费,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通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村上干群意见,选准选好了帮扶项目,确定了主导产业。这里发展大棚种植、山地苹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水利、光照资源充足,交通便利,并有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

去年5月份以来,该村治沟造地建成一号、二号坝,在造出的地里建成了温室大棚30座。目前,已开始种植赛提娜三号品种西红柿,每棚每茬预计收入4万元。通过流转的480亩山地将栽上果树。镇政府还协调退耕办给予村民5年的经济林补偿,增加农民收入64000元。

“看到建成的这30个大棚,我就像做梦一样,想都没想到,高家河人也有了自己的产业。”吴建忠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李学海说:“前几年出去打工,一年能挣4万左右。现在通过治沟造地、建大棚、发展山地苹果,村里有500多亩土地,别说种西红柿、经济作物,就算种玉米,一亩产量都有1800到2000斤,要是种西红柿、山地苹果,就发了。”

技能扶贫致富能力是关键

“大棚是建起来了,但是我们不懂技术,不会经营,一年下来挣不到钱咋办啊?”吴建雄的顾虑颇具代表性。对此,有关部门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并专门指派驻村农民技术员,进行“手把手”地长期指导,将一个个农民“扶上马”。

“苗子怎么育?肥怎么上?怎样栽植?怎样管护?怎样防治病害?我都要一个一个问题细致地讲解和示范。”农民技术员吴卫东介绍道。“有了技术员的指导,我们心里就有谱了。”吴建雄的顾虑消失了。

如今,高家河村的整村移民搬迁即将启动。“人住到镇上了,土地丢了怎么办?”据驻村干部马爱军介绍,村民对搬迁政策还不了解,很多人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不过,如今小区的水、电、暖等基础设施都上去了,门窗也安装上去了,村民很快就可以入住了。

“住了大半辈子的破窑洞,做梦也没有想到会住上楼房。”提起即将入住的新房子,李学海说,“按政策,我的是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交5万元左右。根据现在的水泥、钢筋、沙等的价格加上人工费,要是自己修这个房子的话,5万元连成本都差得远,更何况还上了水、电、暖、门窗。”

吴建忠告诉我们:“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或者机动三轮车,住在镇上以后,回去种大棚很方便,我们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了现代化生活。”

新闻推荐

子长去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三百零六天

本报讯(通讯员孙乐)“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树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当这些美好的愿望在子长县一步步变为现实之时,细心的群众敏锐地体察到环境的舒心和宜人。同时,笔者日前也从县环保局了解到,2014年,该...

子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