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埃平:寒冬里的笑容通讯员马强本报记者吴丽霞
满脸笑容的杨埃平
临近春节,作为子长县农业支柱产业的大棚蔬菜长势如何,菜农们又有什么新年期盼?记者来到史家畔乡丹头村一探究竟。
“再有两个礼拜西红柿就能上市了,刚好赶上春节前夕,价钱肯定低不了!我种了西红柿东风1号,一年下来产量在6000斤左右,纯收益2万元问题不大。另一棚是小香瓜,要到春节后上市,一斤卖13元是没问题的!”47岁的村民杨埃平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杨埃平是该村最早种大棚的村民之一。过去,他常年在外打工,收入不多。2004年,丹头村在17户有意发展大棚产业农民的提议下,协商土地承包事宜,开始发展大棚产业——这个在当时来说有些冒险的新事物。“以前的棚小,加之没有经验,建棚和种植技术不是很成熟,收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去年,我们修建了新棚,朝向好、光照足、面积大,香瓜苗一个月就能出苗。以前一棚出500多棵苗,现在最少也出2000棵。”通过10年的磨练,杨埃平已经算得上是大棚“土专家”了。
2014年,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在各方的协调下,种植户们对大棚开始新一轮的改建。史家畔乡根据农民的要求,
主动帮助农民实施土地有偿流转。该村共流转80亩土地,新建了22座大棚。同时,丹头村作为省环保厅的包扶对象,也得到了大棚区电力输送、路面铺设和送水工程建设等近60万元的帮扶资金。
“现在我们有什么麻烦事第一时间总能想到乡政府。修大棚的时候有几根废弃的高压电杆挡在路中央,头一天给乡政府反映,第二天电力公司工作人员就来拆除了。政府还在信用社帮我们这些种植户争取了每户4万元的贷款,现在发展产业信心更足了。”杨埃平高兴地说。
“下一步我们村打算成立一个合作社,统一管理,不管是技术沟通,还是对外销售,都能节约不少钱。”杨埃平告诉记者,“现在政府在财政、技术、协调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很大,但是种大棚还是要靠农户自己,要能吃苦、愿受罪。种了这么多年大棚,其中不少农户陆续退出,坚持下来的人积攒了一身种植好技术。”说到这么多年种大棚的经历,杨埃平觉得政府帮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靠农民自己努力。
看着不久就要上市的西红柿和茁壮成长的香瓜幼苗,寒风中的杨埃平满脸笑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强国峰)“这样的演出具有地方特色,丰富有趣,大家都能看得懂,印象也很深。”在观看了廉政道情《包公赔情》后,子长县米粮山社区书记拓贺东说。由子长县纪委组织、县文广局和道情协会编创的廉...
子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