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家河人的梦想与现实

三秦都市报 2015-01-07 12:32 大字

“开门就是山”村支书吴建忠回忆高家河村原貌,开口便是此句。这个被大山包围的子长县杨家园则镇小山村,距县城20公里、距镇政府10公里,全村178户512人,多年来生活在贫困中,像贾平凹《秦腔》里描述的一样,“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

“过去我们的主要收入是靠种地,可是村上的耕地面积非常有限,因为村子被两座山夹在中间,只有三四米宽的一点坝地,村子后面又常年汪水,全村只有100亩左右的耕地。”吴建忠如此分析该村贫困的原因。

高家河人摆脱困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走出去,今年57岁的李学海较早地走出了高家河,“不出去不行啊,村子里就这么个情况,再呆下去给儿子成家都成了问题,出去以后打工、搞运输,总比呆在村子里强。”给儿子办完婚事的李学海,因为年龄偏高,已经不像刚出去那样受到各大工地的青睐,给儿子办完婚事后,多年积蓄全部花光还略负债务,他又一次面临困境。

“双百双千”点燃贫困村的致富梦想

“民生疾苦常惦记,万家忧乐萦心头”,市上“双百双千”包村帮户行动开展后,高家河人迎来了他们的包扶领导——副市长杨宵。在去年10月份的一次调研时杨宵对高家河村的百姓们说,“全市开展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活动就是要帮助贫困落后的村组和家庭摆脱贫困现状,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小康,达到不愁吃、不愁穿,确保实现上学、看病、住房、养老四个保障,彻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带着对百姓的高度责任感和真挚情感,杨宵多次深入到高家河,上门走访调研,了解群众疾苦,剖析贫困原因,破解发展难题,从产业、项目、资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燃起了高家河人的致富梦想。

产业扶贫既“输血”又“造血”

为了解决村上的燃眉之急,杨副市长每次来都慰问贫困户,给贫困户丁国平找到合适的工作,累计帮扶5000元的现金。郭志伟一家三个大学生,生活非常艰辛,为孩子上学很是犯难,杨副市长听后随即看望,每年解决不少学费,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在产业。为了让高家河人脱贫致富在通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村组干部、群众代表意见的基础上,选准选好帮扶项目,帮助村里培育主导产业,着实为“造血”呕心沥血,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实际困难,才能为农村注入长久发展的血液。

现实条件说明一切,高家河村具有发展大棚种植、山地苹果种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水利、光照资源充足,交通条件便利,并有适宜的沙性土壤、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

去年5月份以来,高家河村在“治沟造地”中建成的一号、二号坝集中搭建了温室大棚30座,目前已开始种植,全部为赛提娜三号品种西红柿,每棚每茬预计收入4万元。山下的大棚建起来了,山上的苹果也开始栽植,通过流转的480亩山地将严格按照县果树公司的技术要求,栽上果树。为更好地引导和提高农民栽植果树的积极性,镇政府还积极协调退耕办给予村民五年的经济林补偿,增加农民收入64000元。大棚种植,山地苹果栽植两项产业的启动,强有力的促进了该村产业结构转型。

“看到建成的这30个大棚,我就像做梦一样,想都没想到,高家河人也有了自己的产业。”吴建忠的激动之情旁人很难体会。

对于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农民心里有自己的一本账,李学海说,“前几年出去打工,一年能挣4万左右,这几年年纪大了揽不到活,一年2万都挣不到。现在通过治沟造地、建大棚、发展山地苹果,村里有500多亩土地,别说种西红柿、经济作物,就算种玉米,一亩产量1800到2000斤,一斤按最低价1元多算,一年下来是什么概念?要是种西红柿、发展山地苹果,就更了不得了。”

技能扶贫“鼓口袋”更“扶脑袋”

“大棚是建起来了,但是我们不懂技术、不掌握市场,一年累死累活挣不到钱怎么办啊?”村民吴建雄的顾虑代表了高家河人的心声。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技”。提高农民素质,提升村民致富能力,让低收入群众真正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技能型农民,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创富能力和自我“造血”功能,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供坚实的科技和智力支撑。

面对高家河人缺少大棚种植经验、缺乏劳动技能,有关部门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并专门指派驻村农民技术员,进行“手把手”地长期指导,将一个个农民“扶上马”。

“苗子怎么育?肥怎么上?怎样栽植?怎样管护?怎样防治病害等等问题,村民们基本都不清楚,我都要一个一个问题细致地讲,要讲原理还要讲操作方法,很多时候还要亲自示范。”农民技术员吴卫东有十几年的大棚栽植经验,他多次接受技能培训,并远赴山东、河北等地学习栽植技术,如今,他将自己的所有知识和经验带到高家河,帮助他们提高技能,走产业致富之路。

“有了技术员的指导,我们心里就有谱了,学好这些本事才是长久之计。”吴建雄的顾虑消失了。

移民搬迁让高家河人的梦想照进现实

走进杨家园则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屹然矗立的新楼房,干净整洁的小区,宽敞平坦的水泥路……这里即将迎来它们的主人,高家河人就是其中之一,高家河村的整村移民搬迁即将启动。

面对新楼房,村民心生向往,却又顾虑重重,“人住到镇上了,土地丢了怎么办?”据杨家园则镇驻高家河村干部马爱军介绍,整村移民搬迁方案确定伊始,村民对搬迁政策还不了解,很多人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顾虑。

马爱军说,“‘居住在小区,生产在园区、离村不离地、致富有新路\’是移民搬迁的总原则。如今小区的水、电、暖等基础设施都上去了,门窗也安装上去了,村民很快就可以入住了。”

“住了大半辈子的破窑洞,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提起即将入住的新房子,李学海难掩心中的喜悦,他说,“按政策,我的是一套80平米的房子,交5万左右,我算了一下这个账,根据现在的水泥、钢筋、沙等的价格加上人工费,要是自己修这个房子的话,5万块连成本都远远不够,更何况还给我们上了水、电、暖、门窗。高家河人真是赶上好时代了,谁能想到呢。”

吴建忠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更加具体,他说,“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都有摩托或者机动三轮,住在镇上以后,回去种大棚也很方便,我们像城里人上下班一样,在村上班种大棚,回了镇上住在楼房里享受现代化生活……”

有了产业,又有了新房的高家河人个个笑容灿烂,幸福之花正在这里盛开、绽放。

王海清何洋郝文军

新闻推荐

子长公安划战区部署保障节前社会治安

民警到各单位排查日前,为切实维护节日期间的社会治安稳定,全面提升公安机关“两率一度”,延安市子长县公安局统一安排部署,在1月20日20时至1月23日8时进行了集中统一行动。据了解,此次行动共破获刑事...

子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子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