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从“国定贫困县”到“西部百强县” 整合项目、捆绑资金,破解扶贫资金短缺难题
(上接第一版)子长县地处白于山区,大部分村立地条件差,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对这些村进行就地改善,或者进行从山上到沟里、从沟里到川道式的简单搬迁,不仅投资大,而且收效甚微,导致一些移民村成为新的“空壳村”,贫困村的落后面貌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为此,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结合县情实际,积极探索新的思路,不断创新搬迁模式,选择立地条件好、开发空间大、基础设施容易改善、距离城镇较近的地方,建立移民新区,把附近若干贫困村集中搬迁到移民新区,形成群居点、中心村、小集镇。同时,借助集镇优势让贫困户发展二、三产业,把单纯的农业劳动力变成集农、工、商为一体的新型农民,缓解贫困户过渡时期的收入压力,真正实现移民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李家岔镇依托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整合捆绑资金1500万元,新建了功能完善、设施健全、环境优美的移民新区,对急需搬迁的130户贫困户进行集中搬迁。实践证明,这一模式符合陕北山区实际,深受群众欢迎和支持。据统计,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全县累计对生态环境恶劣的63个村组3926户19381人实施了搬迁,投入各类资金近1亿元,县财政配套1500万元,使这些贫困户彻底告别了深山,迁居河川,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了农村面貌。移民新村和城里的小区没什么区别,人们在新的居住环境中安居乐业,生活更和美
舒坦、创业更有劲头,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整合资源发挥拳头效应。”这是子长县在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上下的一招妙棋。在以往“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基础上,该县探索试行“先定菜谱,按谱成席”的资源整合模式,按照“政府统筹、项目整合、资金捆绑、部门共建”的思路,采取“规划先行、引领整合,强化领导、协调整合,统一布点、有效整合,奖罚并重、确保整合”等多种办法,分层次捆绑各类资金,通过抓好“五个一”,实现各类资金的有效整合:一是抓住一个机遇。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加大扶贫重点村建设力度、各级财政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和资金。二是成立一套班子。县上专门成立了涉农资金捆绑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主管计划和扶贫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扶贫、经发、财政等22个部门的一把手为成员,负责协调指导全县涉农项目的编制、申报和资金捆绑工作。三是确定一个平台。以扶贫重点村为平台,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扶贫项目为核心,落实部门建设任务,明确项目捆绑关系,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四
是明确一个要求。根据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领导小组每年年底召开项目申报协调会,对下一年度的项目进行统一把关,统筹安排,不经领导小组审定,任何部门不得擅自上报项目计划,实现涉农项目提前衔接与先期捆绑。五是建立一个机制。为从制度上约束项目整合工作,县上建立了“项目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定在重点村”的项目资金捆绑机制,扶贫开发重点村定在哪里,各涉农部门的专项资金就跟着投向哪里。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4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900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7000万元,捆绑资金1.8亿元。通过有效整合和捆绑涉农资金,各类涉农资金围绕扶贫开发有序“集结”,合力攻坚,基本解决了过去仅靠扶贫项目抓扶贫、扶贫开发资金分散和不足的难题,形成“扶贫资金搭台,部门资金唱戏”的扶贫资金整合格局,使原本分散的资金形成了“拳头”效应,办成了许多以往想办但没钱办的大事,既凸显了综合效应,又“扩大”了单个项目的效果,充分发挥了资金使用的叠加放大效应,取得了政府、部门和农民三满意的良好效果。
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提升扶贫开发整体水平
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是提升扶贫整体效果的有效途径。根据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规划,
结合新农村建设,子长县大力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2006年以来,全县以205省道子长段和子靖路、子南路沿线村为建设重点,结合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建设,先后实施了8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形成相对集中的7个片区,构成全县“三线七片”集中开发大格局。一方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是对农户院落和窑洞进行整治、改造,做到环境卫生干净、杂物堆放有序、院落美观大方,共整治院落1.8万户,改造窑洞5.2万孔,并对村内道路两旁及农户院落进行了重点绿化。另一方面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强贫困村水田路电气等基础建设,从硬件设施上进行改善,硬化村内巷道34公里,建设排洪排污渠10.5公里,解决人畜安全饮水214处,增加农民口粮田3.8万亩,发展农村户用沼气5860口,建成文化休闲广场42个。通过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重点村基本达到卫生干净、功能完善、设施健全、环境优美,为其他贫困村集中开发积累了经验。
互助合作、规范运行,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被广大农民群众称之为“农民自己的银行”的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是由各级政府拿出资本金,吸引农民缴纳入会互助本金和社会各界的无偿捐款,为群众设的一个简便实用,民有、民管、民用的微型银行。互助资金项
目启动以来,互助资金试点启动以来,该县初步探索出“政策推动、企业拉动、协会促动、能人带动、四级联动”五种操作模式,运行进展良好,深受广大农民的信赖和欢迎。一是政策推动。2009年,省上给子长县安排了12个试点村,县财政列支300万元,另外确定了20个产业发展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开展试点工作,为每个村互助协会注入财政资金15万元,参照省上管理模式,支持贫困村发展产业。二是企业拉动。按照“协会选企业”、“企业带农户”的模式,由互助协会选择有实力、效益好的企业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企业和会员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会员从协会借款后,从企业购买产品进行发展,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会员按期向协会清还借贷资金。杨家园则镇杨一村,通过互助协会向30户会员借款13.34万元,30户会员从鸿海养鸡场购买鸡仔2024只,目前运行情况良好。三是协会促动。按照“产业协会+农户+互助协会”的方式,把互助协会与产业协会结合起来,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通过互助资金解决会员发展产业资金短缺难题。南沟岔镇双牛湾村通过互助协会的带动,全村养猪存栏由4000头扩大到1万头。四是能人带动。按照“能人+协会+农户”的模式,财政将15万元扶贫资金委托给有带动能力的致富能人,与其签订抵押合同后,本人再注入5万元基
准金,成立互助协会,协会成立后借鉴民间放贷模式,为会员发展产业提供小额贷款。栾家坪乡“强宏彦互助协会”,吸收会员20户,投放互助资金8万元。五是四级联动。为了真正使互助资金用在贫困户发展产业上,该县实行“扶贫办、乡政府、村委会、互助协会”四级服务模式,扶贫办提供财政扶贫资金并进行宏观指导,乡政府在会员产业发展上给予政策倾斜,村委会对协会在项目用地、活动场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协会为会员提供高效、快捷的借款服务,确保互助资金管得住、用得好。玉家湾镇贺家湾村通过这种模式,累计投放互助资金20.5万元,扶持发展养殖户45户,大棚种植户7户。2010年,省上又为子长县安排2个试点村,并奖励8个试点村资金40万元。目前,34个互助协会共吸纳会员2081户,资金运行总量达到656万元,其中会员缴纳基准互助资金115万元,累计发放借款789.8万元,扶持1850户贫困农户发展了产业。
扶持引导、发展产业,帮助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在产业,产业发展是扶贫开发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子长县出台了加快产业发展、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三个决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扶持群众发展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县财政每年至少
列支5000万元用于农业农村工作,其中1000万元专项用于扶贫开发,1000万元用于产业开发扶持,1000万元用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20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补助资金,初步形成了以草畜业为主导,棚栽、果桑、薯业为补充的产业开发新格局,全县累计建成养殖专业村108个,发展各类养殖大户4800户,建成百头以上养牛场、千头以上养猪场各18个,万只以上养鸡场6个。建成蔬菜大棚专业村25个、梨果种植专业村32个。同时,该县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产业,不断拓宽输出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县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用于劳务输出,全县长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3万多人,通过扶贫渠道输出1.4万人,年劳务收入2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带着坚定的信念,伴着铿锵的足音,一幅城乡统筹发展,富民与强县并重,美丽繁荣和谐的画卷正在子长徐徐展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7万子长儿女将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伟大征程上,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以白于山区扶贫移民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完善扶贫机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全面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必将在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富裕、生态、和谐、幸福新子长的新征程上,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使子长大地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时代光彩!A⑧
新闻推荐
作为一名新任县纪委书记,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全国县纪委书记培训班的培训学习。为期10天的培训学习时间虽然短,但学习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收获颇丰。通过10天的学习培训,让我认清了职责,掌握业务,锤炼了...
子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