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故乡山路上的一位家园守望者 —读杨步达的《换亲》

延安日报 2012-02-03 20:56 大字

杨步达先生的书,我之前曾读过两本。一本是长篇叙事诗《任志贞》,另一本是传记文学《四世之家》。今天,手头又在拿着的是他的戏曲作品集《换亲》。这已是我读他的第三本书了。

《任志贞》是作者早在20多年前就写成了的,手稿在箱中压的纸都发黄易碎了,直到2007年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期间跨越了将近改革开放30年。长诗以陕北“信天游”的形式,讴歌了他的家乡土地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红军女英雄。《四世之家》是去年冬天出的,写了生活繁衍在陕北高原上的一个优秀家族,书中人物的生活命运,家庭的重要历史事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我的老师杨步升先生给书中题了一幅字:“黄金非宝书为宝。”那么,《四世之家》当是我的家乡土地上的一份精神文化宝贝了。

《换亲》,是杨步达用砺练和心血换来的。杨步达是我的同乡兄长,他出生于我们涧峪岔镇的康家坪,幼年在山沟度过。上世纪60年代中师毕业后回到家乡,展转于涧峪岔、安定等山区中学任教20多年。他不仅语文课教的好,而且受乡风熏染,很早就爱上了民间文学和曲艺,教书期间,常为乡亲们编写戏曲、小品、相声等演唱材料。久而久之,名声传开。那一度,我还在涧峪岔偏僻山沟里读书时,就知道了远在县川西边的安定中学有位好老师杨步达。后来又听说他被选调到县文化馆搞民间文化研究了。上世纪80年代初,文化生活普遍萧条,我在县城教书时,偶尔能看到一期由他主编并刻腊版油印的本县文艺刊物《秀延河》,上面往往有他的原创曲艺作品或民间文化采集研究成果。那时,真是一旦得手,如获至宝啊!

一度时期,社会上追官逐利之风盛行,文教单位的人都纷纷向政界商界运动。而杨步达却坐怀不乱,在基层文化馆这个清贫位置上坚守下来,黄卷青灯,继续着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创作研究。20多年来,他仅地方戏曲剧本就写了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这些剧本都被当地群众演出所用。现在这个《换亲》付印本,就是他本人从中选择了十七个剧本编辑而成的。透过这些,我看到了故乡山路上跋涉着的一位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屈原在《橘颂》中有“愿岁并谢,与长友兮”的话,我想把这话说给杨步达长兄。

杨步达的写作是诚实的。他作戏,不是单凭想象编造离奇古怪的事情和情节,而是老老实实地从他生活的陕北社会现实生活中找素材,塑造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在这些人物身上寄寓自己的情怀和愿望,以此娱乐和感染观众。因此,他的戏作无论题材大小,都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服务性,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陕北生活气息,经导演和演员的二度创作,舞台演出后,人们喜闻乐见。我想,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吧!你看,《换亲》、《回门》、《看家》、《妯娌争妈》、《山沟村官》、《小夫妻植树》,哪个不是?甚至我们自己曾经就是这些故事的经历者或戏中的某个角色呀!

杨步达还很热情、很豪放。与你交谈,他总是声情并茂、形神俱备、率直坦荡、激昂饱满,情景如波涛汹涌、气腾山河。这个特点,同样表现在他的戏剧作品中。如《换亲》这出反映处在贫困落后中的青年男女,为改变自身命运,与封建落后的家庭和婚姻恶俗进行斗争的现代悲喜剧,全剧九场,从爱亲——提亲到抗亲——逃亲——迎亲等,剧情悲喜交加,生动曲折,跌荡起伏,扣人心弦。加之道白中大量吸收了形象朴素的陕北方言,唱词中充分运用了陕北“信天游”的“比兴”叙事手法和对仗压韵等修辞讲究及两句一节的活泼轻快结构方式,使全剧收到雅俗共赏、精彩动人的效果。这种效果,在他的其他剧作中也都能感受到。

解读杨步达和他的书籍,再次激活了我对陕北三岔地区——我贫瘠而苦难家乡的念想。那个因山陡沟窄、灾害频发而难以丰收和荣华富贵的地方,却总是在不断地滋生着梦想和梦想家。他们自从幼年时眯眯中把美好的青春年华交给梦想的那一刻起,就再也不会却难和固步了,无论路途多么坎坷,总是夜以继日、风雨兼程,直至白头到老。杨步达老兄就是那一代又一代不甘庸碌、自命不凡的梦想家中的一位。这种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让我在这里献上对他由衷的敬佩和祝福!

米生富

新闻推荐

市运管处加大科技治超力度

本报讯(黄亮记者强国峰)市运管处不断加大科技治超力度,提高治超工作效率和科技含量,进一步加强治超监管,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高了源头治超水平。针对当前货运源头治超网点多、监管难、效率低、成本加大...

子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子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