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南梁望陕北

陇东报 2020-07-25 00:49 大字

路岗

葫芦河,弯又弯,

河边住着刘志丹。

老刘住了没三年,

葫芦河水映红天。

——南梁歌谣

1931年夏秋之交的南梁堡,夜晚依然暑气逼人,白蒿的浓烟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蚊虫像难缠的敌人,一拨一拨,蜂拥而来。刘志丹从低矮的窑洞里走出来,借着明亮的星光,攀上城墙,遥望对面起伏的山峦,那些模糊的影像,庞然又虚幻,混沌一气,不见一点灯火。这里是交界地,往前不远,就是朝思暮想的陕北。他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那里,什么都没有,又好像一切都历历在目。一株不知名的野草,尽力靠近他,想给他一点安慰。

黑云如恶龙扑来,张牙舞爪,一口咬下半个月亮,直至完全将其吞没。夜色漆黑,空气没有一丝水分,干燥得似乎能点燃,一忽儿一忽儿的风,像火苗,更像刀子,割得刘志丹心疼,对家人的思念和担心不时袭来。他抖了抖单薄的衣衫,往更远处望了望,延安像璀璨的星辰划过思想的天际。他没有多想,延安在未来的陕北高原上,在中国和人类历史上,将诞生并创造怎样的奇迹。风带来的消息说,那一夜,放眼陕北,他的心中有过延安,更多的还是安身立命的南梁。

不一会儿,月华重现,天空如洗,豁然开朗。刘志丹疾步返回,点燃油灯,奋笔疾书。南梁的革命斗争,从此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2020年7月16日,站在草木弥漫的南梁堡上,同行的人告诉我,对面就是陕北的志丹县——刘志丹的家乡。南梁堡一度是游击队的宿营地,白天黑夜,南梁根据地的创始人“老刘”“老谢”“仲勋”一次次走上墙头,极目陕北,在呛人的旱烟里一定思考过相同的问题:南梁往何处去,中国往何处去?

从1927年10月12日到1932年4月13日,十八次起义全部失败;1934年5月,阎洼子四十二名苏维埃干部和群众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谢子长一家17人参加革命,9人牺牲……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血的教训、生死考验,终于换来了“要把中国全闹红”的革命真理,在茫茫无边的子午岭梢林上空激荡。

代价是惨重的,却付出的值。南梁之光,照亮陕北高原,让一个披荆斩棘、愈挫愈勇的民族精神永辉,义无反顾奔向复兴之路。

刘志丹说:“月亮都有时缺时圆呀!革命在一时一地的失败,算得了什么?失败了再干呀!”

天上的月亮,我神往;南梁的月亮,我仰望。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让我如此深切地融入。八点,溽热渐退,墨色一点点加深,我独自一人,沿葫芦河而行,听河水潺潺,虫鸣如歌。

南梁革命纪念馆对面的高山上,伫立着两个大字——南梁。走进绿意浓郁的川道,抬眼就能望见,高天厚土之间,南梁,底色鲜红,熠熠生辉。一位大嫂说,这两个字,南梁人都知道,都懂。

徜徉在“两点一存”主题文化广场坚实的路面上,呼吸着草木的清香,一道道惊雷和闪电仿佛唤醒了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回望历史,河流可以绕过去,石头可以绕过去,玉米可以绕过去,风也可以绕过去。但是,牺牲的609名革命烈士无法绕过去,还有数不清的无名烈士,当永远铭记。他们一定设想过今天的南梁。今夜,我替他们看南梁,感受南梁。

十点,南梁彻底拉下了夜幕,两个游客还在“两点一存”主题文化广场的巨型地图前寻找甘肃、寻找南梁。他们一定会找到,正如革命一定会成功。

天亮了,一场薄雨,让入伏的南梁顿然凉爽,满眼的绿意生机勃勃,人们的心愈发纯净。一首歌,荡气回肠,穿雨而来:

陕甘高原山连山,

穷人跟定刘志丹。

男当红军女宣传,

娃娃组织儿童团。

山连山来水连水,

老刘穷人心相连。

斗倒地主分田产,

陕甘高原红了天。

——南梁民歌

新闻推荐

美好生活“种”出来 记者 方大燕

●尚政良(右)查看苹果长势阅读提示■志丹县金丁镇爬子洼村“两委”集中力量发展村集体经济,力争搞活主导产业、盘活撂荒...

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