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条腿”走路走出农民致富路 志丹县双河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小记

延安日报 2019-08-14 10:34 大字

本报记者 雷荣 通讯员 李玉梅 沙江

7月末,志丹县双河镇大庄科村村民边长武冒着酷暑,待在棚里,仔细查看着蘑菇的生长情况。

2018年,边长武返回村里,在村上的蘑菇基地打工,每月工资2700元,同时他还兼顾管理自己的8亩果园。“今年果园套袋1万多个,两项收入应该能达到4万多元。”边长武说。

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志丹县双河镇以多元化发展、多渠道增收为抓手,实现村集体经济多条腿走路。

大庄科村位于双河镇东岭,辖16个村小组380户1430人,2018年,经过村“两委”班子商议,将村上闲置的10孔窑洞,用来发展蘑菇特色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解决了村上富余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当年,村上投资5万元,种植蘑菇1万棒,年底实现收入5万元。一年就回本的蘑菇种植产业,让村党支部书记白贵新有了继续发展扩大的信心。

“把已有的产业继续发展壮大,带动我们外面务工的村民,回来参加到种植行列,在村集体经济的牵引下,带动农民早日走上小康之路。”白贵新说。

除了蘑菇产业,大庄科村还有村集体果园150亩,今年50亩挂果园套袋4万多个,预计收入4万多元。同时,借着“三变”改革的东风,向陕果集团出租集体机械收入3万元,村集体冷库收入5000元。2018年,大庄科村实现村集体纯收入58344元。这不仅让村里的各项事业发展有了保障,也大大提高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

“农民现在反响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果树建设方面,今年套袋200万个,收入预计近200万元。”白贵新说,“管理上,也不用我们督促,都是村民自己管理,很自觉。”

同在双河镇东岭的李家湾村,仁用杏成了远近闻名的“金蛋蛋”,全村现有仁用杏3150亩,为了将这些“金蛋蛋”变成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同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李家湾村“两委”班子争取资金维修废旧仁用杏加工厂房,购买生产设备,激活村集体资源,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品营销型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这台机子是脱壳机,收回来的杏核脱壳后,一部分榨油,另一部分干炒,再经过包装售卖。”在李家湾村仁用杏深加工车间,村党支部书记王社满介绍道,“一瓶纯天然杏油卖50元。干炒杏仁盒卖20元。行情好,价格高,收益也高。”

李家湾村依靠发展成熟的仁用杏产业,全力打造产品营销型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产、储、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王社满介绍,全村制定计划,力争到2020年,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20万元。

“李家湾村有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一个,村级合作社六个,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生产农产品三大类八小类,群众入股集体合作社39户10.5万余元。”双河镇组织委员白慧亮说,“去年全村销售苹果10吨,杏仁1000斤,杏油500斤,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余元,入股群众股均收益达到了30%。”

近年来,双河镇多措并举,在村集体产业发展上下功夫,不仅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还在乡村旅游业上大做文章;桃庄湾村的村集体新建果园长势喜人,向阳沟的知青园开园迎客,李家湾村的仁用杏美名远扬……“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逐步形成,为双河镇实现“造血”强基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闻推荐

告诉世界一个“红色中国” 追记埃德加·斯诺在延安采写《红星照耀中国》

■新华社记者宋振远蔡馨逸李浩在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的保安革命旧址,一张毛泽东的照片挂在他曾住过的窑洞里,吸引了...

志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志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