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是第一书记 让乡亲们早点富起来 ——记志丹县杏河镇牛沟村第一书记樊运清

延安日报 2017-07-19 12:18 大字

通讯员 杨婷婷本报记者 雷荣

入伏没几天,在烈日的炙烤下,延安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在志丹县杏河镇牛沟村滚烫的马路上偶尔有车辆快速驶过,路边密集而响亮的知了声让这个夏日增添了几分烦热。

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记者穿过一片苹果园,遇到了该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樊运清。此时的他,正挽起袖子,帮助果农杨世龙一起锄草。

“樊书记来了以后给我们帮了很多忙,从果树的放苗、铺膜、拉枝、打农药,再到手把手的指导套袋技术,这么热的天还帮我锄草。”说起樊运清,杨世龙赞不绝口。

道路宽了,村民出行方便了

位于志丹县杏河镇的牛沟村,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半山半川村,全村共有4个村小组、205户、826人,村民居住相对集中。

2015年,50岁的樊运清受单位委派,从西安工程大学来到志丹县,先后在旦八镇白叶沟村和永宁镇刘河村开展脱贫和巩固工作,2017年2月被改派到杏河镇牛沟村任第一书记。

来到村上后,他就扑下身子走家串户,访民问情,把脉全村致贫原因,寻找脱贫之策。

“产业才是脱贫的根本之策,要以党建为方向,扶贫为重点,全力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发展壮大致富产业。”樊运清说。

道路不通畅是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困难。全村只有一条村级土路,每次下大雨就被冲毁,无法通行。樊运清一来就下定决心要修路。为此,他积极奔走,多方协调了40余万元维修了这条道路。

“现在这条路维修好后,村民的生产生活方便多了,以前车到不了的地方,现在全能到地边,拉农具、种子、化肥再也不用人背了。”村主任杨文军深有感触地说。

采访中记者得知,樊运清了解到牛沟村第一村民小组和第二村民小组多年来都要淌水过河种地,他又跟村上学校负责人积极协调,打算架设60米和20米长的两座便民桥,解决两个村小组村民的种地难、出行难问题。

产业有了,农民致富有奔头

在修路架桥的同时,为保证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产业有收入,樊运清提出了在村里发展一到两个骨干产业项目,每个贫困户掌握一到两项实用技术,有一到两项种植、养殖、生态农业等增收项目,重点围绕在苹果、核桃、小杂粮、药材等适合当地自然生态种植的产业上,实现规模种植和产业合作社管理模式。

“我原来只有5亩果园,一年收入也就两万元左右,在樊书记的鼓励下,我又承包了15亩果园,再好好管理几年就能挂果了,到时候收入肯定多了,日子也就好过了。”牛沟村村民马万有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樊运清鼓励村民进行果园规模种植,“果园规模小了,收入少,但耗费的人力和财力不少,与其这样,不如进行规模化种植,虽然前期的管护费用有所增加,人也要辛苦很多,但果园挂果后的收益要多很多。”樊运清经常给村民算收益账。

“凡事都要看成效”,这是樊运清的口头禅。“他工作特别认真,口碑特别好,什么事情都力求做到最好,从不做有头没尾的事。”这是同事王龙对他的评价。

“驻村就是要驻心,用真心帮扶,让乡亲们早点富起来。”樊运清总是这样说。县上要求第一书记每月要在村上住够22天,可樊运清基本上整月都住在村上,跟村干部同吃同住,与村民打成一片。

短短几个月,樊运清已争取资金4万余元,购买了地膜和化肥;争取近3万元购买果树专用肥等。

对于今后的工作,樊运清还有很多打算:“再争取一些资金给村上的果园搭建防雹网、给村上修建一个文化广场、对公路沿线的房屋顶部跟围墙都进行加固美化、再建一个淤地坝还要培训村民开设电子商务平台卖杂粮……”

新闻推荐

让他们在这里看到希望 ——记志丹县残疾人康复中心

?●医务人员对脑瘫孩子进行认知能力训练“宝贝,你的漂亮蝴蝶马上就拼好了,仔细想想,你小手里的这个蘑菇颗粒应该往哪放?”日前,在志丹县丰泰医院康复中心内,OT室主治医生李春燕边引导孩子进行蘑菇钉训...

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