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二十六年的坚守 ——记志丹县农技站站长马岩

延安日报 2013-07-09 16:50 大字

二十六个春秋,他的足迹踏遍了红都大地的一块又一块田地。二十六个春秋,他奔波在志丹农业的一线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在旱作农业、小杂粮生产、测土配方施肥、农民培训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就是志丹农技站站长马岩。

同情心,下乡途中,看到谁家有困难,他总是尽己所能、倾其所有去帮助别人。他的名字和手机号在志丹的农村家喻户晓,老百姓有什么事都爱找他,甚至家长里短的小事也爱找他商量。马岩一心扑在工作上,对自己的小家却无暇兼顾。提起家人,马岩心里有说不出的愧疚。1997年3月24日,正值春季地膜玉米播种关键期间,马岩的妻子出现预产征兆,这位铮铮硬汉抹了一把眼泪,一大早就赶到地里开始忙活,等他赶回家,孩子已经出生。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也顾不得照顾妻子、孩子,坚持每天奋战在农村一线。粮食丰产了,可是不能照顾妻儿的遗憾却一直萦绕在马岩的心头。

经常有人问马岩,你怎么这么傻,就爱往农村跑,马岩憨憨一笑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这大半辈子都没离开过农村,我深知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增收的艰难。能为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而做贡献,我就知足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奉献在农村是马岩的生活轨迹。心里怀着对土地、对农民、对农村的无限眷恋,马岩继续耕耘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 E⑧

刘晓媛

在马岩的家里挂着一幅字画,上面写着“立农为本、育物济人”,这是他的座右铭。为给庄稼治病,他风雨无阻,随叫随到;为农民解疑答问,他力求准确,从不含糊;为推广新技术,他亲自制定方案进行指导,从不允许中间环节有任何纰漏。“全县200个行政村1007个村小组,没有我没去过的地方。”提起这件事,马岩很是自豪。2006年,全县重点实施4万亩新修农田创高产种植工程,马岩带领着农技人员,穿梭在志丹的山山峁峁,没日没夜地工作,超额完成了全县新修农田测土配肥高产种植6万亩,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其中双河乡南梁科技示范村种植的200亩地膜玉米平均亩产630公斤,人均经济收入达2578.30元。墩梁柏林村种植的200亩垄沟大豆平均亩产达198.5公斤。

2011年,全县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马岩在金丁仰天池村抓点示范。那一阵子,他天天呆在村里,守在田头,看苗势、查病虫,指导农民规范种植、科学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和农民共同的

努力下,终于换来了大地的丰收和农民的欢笑,仰天池村510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喜获平均亩产825公斤,最高单产947公斤。玉米丰收的时候,村民纷纷自发拿着自家的羊毛、鸡蛋、小米来村口送马岩。由于常年奋战在农村第一线,马岩落下了腰疼的痼疾,下乡坐车一天,地里蹲上半天,腰就像断了一样,晚上回到家总要用热水袋敷。但即使这样,也丝毫没有削弱他为民服务的一腔热情,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

坚守清贫天道酬勤

在二十多年的农村工作中,马岩先后承担了市农科所“倒T型免鼠器研制与应用”大田示范推广科研项目,并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省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承担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向日葵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站试验工作;承担了国家食用豆产业体系建设试验工作;每年在全县推广配方施肥面积达30万亩,培训农民1.5万余次;先后引进推广良种17个,新技术3项。他还结合多年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实践与多年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积累的经验,

撰写了多篇论文,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农业科技通讯》等理论刊物上刊发。

农技站是个“清水衙门”,生活艰苦、工作艰苦、生活清贫。至今,农技站21人还挤在一间小房间里办公,马岩身上穿的半袖也是十几年前买的。然而马岩却从没有抱怨,“节约闹革命”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经常教导站上的工作人员:“我们农技人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用自己的一己之力为我们广大的农业、农村、农民多做贡献!”

中等个头,皮肤黝黑的马岩,一身整洁朴素的打扮,扎在农民堆里毫不起眼,但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2008年被陕西省农技推广中心评为“农技推广系统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先进个人;2009年被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和农业部评为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工作先进个人;从2009年起至今,连续五年当选陕西省科技“110”专家组成员。

情系桑梓大爱无声

马岩虽然不富裕,但他对群众却极富

新闻推荐

志丹全力做好水库移民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玉家湾镇坚决打赢生产自救攻坚战

本报讯(王琴)今年7月以来,持续强降雨造成志丹多地山体滑坡、房屋受损、农田淹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不同程度受灾。该县多部门通力合作,全力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确保库区移民群众生命财...

志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志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