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移民搬迁:拔了穷根换了活法
(上接第一版)志丹县总人口14.1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58万人。境内白于山区山大沟深,干旱缺水,群众靠天吃饭,难以摆脱贫困。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区拐沟、深山里的群众总是想着能搬出大山,获得幸福的新生活。
为了加快白于山区的搬迁进度,志丹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搬迁7646户32517人。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际调研,广泛听取各方建议的基础上,编制了志丹扶贫移民搬迁五年规划,出台了具体的搬迁补助政策。采取统建、自建和自购多种形式,鼓励农民自愿搬迁的同时,大幅提高移民搬迁建房补助标准,规定县城“1+1”(即每户1万元、每人1万元)、乡镇“1+5”(即每户1万元、每人5000元)、新型农村社区8000元/间(孔)的标准对搬迁户给予补助;对2006年以来未享受新农村建设补助政策的农户再增加补助1万元。去年,仅建房这一项,县
财政就拿出资金9600多万元。
今年,该县对补助标准进行完善,规定集中安置点住房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三种户型建设。搬迁户选择在县城、重点镇集中住房时,根据户型面积大小,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建房费用,县城搬迁户另承担每平方米800元区域差价。在县城和重点镇规划区域内,搬迁户自建、自购合法住房的,也根据户型面积,分别给予补贴。对无建房能力的特困户,政府免费为他们提供30-50平方米的住房。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原则上纳入农村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
据统计,去年该县累计投入资金2.93亿元(其中县乡财政投入1.87亿元),搬迁1947户8134人,占省上下达任务的117%。今年计划搬迁2111户8813人,全部安置在县城、集镇和新型社区,从而加快城镇和社区人口聚集。
对于老一辈人来说,移民实
现了他们走出大山的憧憬,而在年轻人看来,这是给了自己和下一代走得更远的机会。
旦八镇甘叶沟村村民苏海江说,自己以前在家里务农,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10岁的孩子上学还要走几公里的山路,教育质量还得不到保证。而现在他们搬到了旦八镇,离附近的小学也就几百米远。
“我不想让娃娃再像我一样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也不想让他长到十几岁连城都没进过。我还想着让娃娃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走向更远的地方!”苏海江说。
为了让更多的山区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志丹县在加快建设移民搬迁安置房的同时,同步推进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设了一批幼儿园、卫生室、文化站、邮政所、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以及社区服务中心,使广大搬迁户
真正享受到与县城居民基本相当的公共服务。今年还计划投资1.56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力争3个重点镇和有条件的社区实现气化。
“过去信息不畅通,就知道在土地上抓,如今眼界开了,只要勤劳务实,到处都是钱!”志丹县金丁镇胡新庄社区搬迁户王志连说,自从搬下大山后,不仅掌握信息多了,看的多了,见识也广了,而且有干不完的活。去年秋天搬来后,每天都在社区周围工地上干活,一天平均能挣一百多元。
稳定提高搬迁农民的收入是移民搬迁长久成败的关键。该县县委、县政府从开始就将产业建设和移民住房建设同步实施,不仅加强移民点上的产业建设,同时加强全县农村产业建设,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新建果园8万亩,维护幼园11万亩,巩固老园1万亩,建成优质山地果园20万亩,彻底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在县城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发展,去年吸纳就业1200多人。积极建设和谋划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能源化工园区和现代物流园区,为扩大就业搭建平台。集镇和社区重点抓好16条苹果产业带、6个棚栽业集中区、6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着力打造胡新庄万亩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和双河东岭万亩山地苹果产业园。据悉,在3个重点镇和8个新型社区,一季栽植苹果2.5万亩;在胡新庄社区流转土地600多亩,新建大棚216座;在东武沟社区建成商业用房238间9500多平方米。同时,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开办“志丹现代农业大讲堂”,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等培训资源,有计划、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训进城入镇到社区的农民,增强他们外出务工、发展产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这些都为群众“搬得来、有活干、能致富”提供了可靠保障。
山高水远阻挡不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搬出了大山,志丹白于山区的群众拔了穷根、换了活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A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谢安聪纪东)为了切实加强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纪律作风建设,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县民政局以“十项措施”为抓手,认真解决局机关及下属各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职...
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