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眼里的“新延安”

延安日报 2010-09-06 14:03 大字

“中华民族五千年,写在延安山水间;延安好,好延安,延安处处换新颜。”从革命摇篮的红色之都,到如今的能源化工基地,经历十余载的西部大开发,圣地延安早已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偏居中国西北一隅的小小山城,“绿色革命”尽染黄土高原,经济腾飞到处生机勃勃。8月25日至28日,由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红色热土绿色巨变”记者采访团一行17人,走进吴起、志丹、安塞等县,用他们新锐的目光审视和关注着“新延安”。

短短三天的时间,一路的感触,满怀的收获。记者团的成员大多是第一次来到延

安,虽然经历了长途跋涉的旅途劳顿,但面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延安都显得特别兴奋。“这次中外媒体的记者朋友来延安,最大的任务就是通过我们的纸笔和行动,不仅让人们感知到延安精神的伟大,更让世人知道近年来延安的变化。”记者团的团长中央外宣办新闻局处长张海峰一语道出了此行的目的。在延安,

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在撞击着记者们的心,他们敏锐观察,积极思考,秉灯写稿,将一篇篇稿件发回北京。

近一个时期以来,吴起的十五年免费教育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多家中央媒体作过报道,这次也毫不例外的成为记者团关注的重点,记者们实地感受到,免费教育给当地人带来的从生活到

精神层面的变化。在吴起县新农村建设点上,香港文汇报记者刘晓静了解到,以往的陕北农村,完全陷进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自从实行退耕还林以来,“树上山、粮下山”,使得陕北农村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天变蓝了、人也变富了。刘晓静告诉记者,如今的延安山清水秀,退耕还林让这里披上

了绿色,让我们看到一种希望、一种信心。看完志丹县全国卫生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情况后,新华社记者刘凡则用他更深的思考,建议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强化造血功能,发展第三产业,有效解决交通问题,有力促进城乡统筹的方方面面。台湾天下杂志的北京主笔李雪莉初到延安,

一切都非常新奇,每个县区的风土人情令她印象深刻,不停感慨中国之大,也深刻了解到“多数国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延安让本地人自豪,让外地人敬重,”希望自己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向台湾民众追溯和展示延安的过往和今天。

“黄色的土地,红色的精神,绿色的变化”,这次的延安之行对“记者团”的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在这里,他们亲眼看到,有一种精神是怎样变成了财富;他们亲耳听见,有一种声音是怎样交织为合唱;他们亲身感受到,有一种感动怎样在自己的内心增长。面对新延安,我们再出发……

——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红色热土绿色巨变”记者采访团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常青

新闻推荐

榆林市获“最美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荣誉称号

本报讯(记者房佳)在刚刚闭幕的陕西省第三届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记者获悉,榆林市在“大美陕西·发现之旅——我眼里最美的陕西旅游系列项目评选活动”中获“最美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荣誉称号,同时获得这...

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