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在春天里 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蝶变记

延安日报 2020-04-24 06:58 大字

?丹州街道办扶贫干部在查看大棚蔬菜长势情况

村民正在给甜瓜苗打秧

?●月亮湾生态景区

?●王湾村一角

通讯员 李文振 本报记者 张吉祥

春日里的王湾村,绿树吐翠,花开正艳,草长莺飞,生机盎然。

温室大棚里、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内,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一幅干群齐心拔穷根的生动画面。

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的王湾村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村,辖3个自然村,共有130户363人,其中贫困户占44户126人。因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落后等原因,长期陷入深度贫困,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

自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支持和帮助下,王湾村把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脱贫致富的核心要素,把“八个一批”政策落实作为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核心路径,将股份制融入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探索“三变”改革新机制,深入推进“五金”发展新模式,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3996元大幅增长到2019年的10038元,村集体经济由2014年的2000元左右增长到2019年的5.45万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王湾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华丽蝶变为“幸福村”。

1产业扶贫“铺底色”

4月18日,天还没有大亮,村民何青山和妻子就起床了,今天他们要给两座棚内的甜瓜打掐瓜秧。

“我种的是博洋9号甜瓜。”何青山说,“大棚种植是个细活儿,要随时观察每一棚瓜菜的生长情况,一点也马虎不得。”

何青山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他始终坚信“只要人勤快,土里刨出金。”然而,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他却并没有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老人看病、孩子上学以及家里柴米油盐都需要花钱。那些年,何青山真恨不得把一个钱掰成两半花。

2015年,何青山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村与他一样被认定的贫困户共有44户126人,占总人数的34.7%。

如何摆脱贫困?2015年,王湾村把产业转型调整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课题。“村干部和党员带头试种了30座大棚。试种成功后,我们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17年一次性建起110座钢架拱棚。”宜川县丹州街道办副主任郑欲说。

也就在2015年,何青山家分到了4座大棚。此外,他还从别的贫困户那里承包了两座大棚,当年收入4万多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如何让贫困群众增加自我致富的本领,确保脱贫效果的持续性?王湾村不断探索。他们秉持“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理念,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生态优势,将产业转型和旅游融合起来,打造了王湾村现代生态旅游脱贫示范基地,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走进王湾村现代生态旅游脱贫示范基地,记者看到,昔日村尾的大片河滩地、撂荒地里,110座拱棚整齐排列,网红“摇摆桥”、花卉观光、鱼蟹养殖垂钓等特色休闲区,吸引了大量市民及游客前来游玩。“我种的瓜菜根本不愁卖,去年7个大棚收入了七八万元。”今年46岁的李建红高兴地说道。

“该项目是由生态休闲采摘、牡丹花卉观光、休闲垂钓餐饮、自然风光体验和民俗生态新居五个特色园区组成的综合性产业示范基地。”郑欲介绍说,“主要采取‘支部+公司+农户’的产业扶贫、公司运作模式,通过土地入股综合利用、生产户企联合经营、特色产品统管统销、房屋统规联合自建的办法,已建成瓜菜大棚采摘园150座150亩、鱼蟹水产养殖园56亩、牡丹花卉观光园186亩、产品展销平台210平方米、休闲广场1200平方米,初步实现了‘一人一亩花、一户一棚菜、一村一品牌’的目标。”

同时,该村还通过长短产业发展获存金、土地流转收租金、入股企业分利金、进企务工领薪金、政策保障得补金的“五金”发展新模式,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和村民收入,让贫困群众有了摆脱贫困的稳固增收渠道和致富信心。去年,王湾村群众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4389.2元。

王湾村走出了一条“以棚强农、以畜富民、以游兴业”的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之路。

2 设施改善展新景

走进王湾民俗新村,一院院安置房明亮整洁,白色的墙、青色的瓦、高端大气的院门,加上院内花园式的小菜地……在蓝色线条和新绿的点缀下,呈现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陕北民居图。

“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真是好,花了不到1万块钱,就住上了100平方米的大房子,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尽管已经搬进新房3年多了,但每每看着宽敞的房屋、喝着清澈的自来水,村民杨水合黝黑的脸上还是洋溢着笑容。

与杨水合家一样,因为贫穷,王湾村多数村民过去都居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靠山而建的土窑洞或土坯房里。大家风趣地称,他们住着“四层楼”。其实是上一层盘山路,分布一些窑洞,共在四个梯层上。

为改变村民的住房困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王湾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本着‘依据政策、应搬尽搬’的原则,我们按照‘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县审批’的程序,将村里无房户、危房户和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的困难群众50户151人全部列为搬迁对象,签订‘三项协议’,实行‘一户一档’管理。”宜川县丹州街道办主任科员贾李峰介绍说。

要搬迁,资金从何而来?对此,王湾村村“两委”开动脑筋,多方整合资金,借力“万企帮万村”政策,采取房屋统规自建、企业垫资帮建的办法,坚守搬迁不举债的“底线”,实行补贴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专款专用。累计投资800余万元,按照“宜人宜居、方便生活、美观适用”的原则,为村民“量身定制”了三种户型方案,建成了特色民俗新居48院,50户151名贫困群众“挪穷窝”,住进了新房。

走进王湾民俗新村村民张玉成家,映入眼帘的是一尘不染的客厅,几件简单的家具摆在里面,整齐而又规律。张玉成正准备去给牛喂食,看到记者进来,赶忙热情地招呼。

“以前住的是土窑洞,已经有五六十年了,刮风下雨就担心塌了。现在政府给我建了新房,住得踏实、安心。”张玉成感激地说。今年,他家不仅发展了4座大棚,种上了莲花白,还养了15头牛,一家人对生活充满信心。

为了让搬迁贫困群众逐步过上好日子。村“两委”将扶贫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将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按照“安置点建到哪里,产业发展就在哪里,产业培训就跟到哪里”的思路,多管齐下,以产业撑起搬迁安置点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建立了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创业脱贫台账,安排种植瓜菜大棚20户,落实公益专岗7户,入股分红45户,流转土地23户,提供务工岗位19个,使26户搬迁贫困户都有了两项以上增收致富渠道,让王湾贫困群众真正“搬”进了美好新生活。

3 文明建设“富内涵”

“走,到月亮湾去转转,顺便采摘2斤新鲜草莓尝尝……”每逢周末,住在县城及周边的市民便相约奔向月亮湾。

月亮湾位于王湾村村尾,连绵的山川在这里“撞了一下腰”,弯曲之处与201省道形成一道“弯月”。群山环绕,碧水相连,林木茂盛,花草怡人……特别是王湾村现代生态旅游脱贫示范基地的成功打造,让游客在欣赏月亮湾生态美景的同时,还能体验到果蔬采摘的乐趣、品尝到特色的农家美食,感受到美丽乡村的风采。

“村子前几年可没这么干净漂亮。”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党支部书记张清明说,过去人们住的是土窑洞、走的是土路,晴天土、雨天泥。

改变,是从2016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活动在王湾村全面开展起来,全员参与、集中会战,清理了主干道路和村民房前屋后的垃圾。累计投资1200万元,硬化巷道,新建广场,配备垃圾箱、卫生厕所、健身器材,安装太阳能路灯,同时还绿化了道路、山体和庭院。“环境好了,人的心情也好了。”村民们高兴地说。

为全面巩固环境整治成果,王湾村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管理办法,聘用了3名卫生保洁员,促进日常管理规范化。

王湾村不仅有“颜值”,更有文明“气质”。村上先后修订公布了村规民约,绘制了文化墙,刷写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标语;配发了政策小喇叭45个、扶贫小书包17个,创办“爱心超市”1个;同时还评选“十星级”文明户5户、最美家庭2户、脱贫致富明星2户。

“通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实现了移风易俗,改变了脏乱差,解决了庸懒散,实现了真善美,村民精神面貌一新。”张清明说。

腰包鼓了、想法多了、环境美了……现如今,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王湾正昂首行进在春天里。

新闻推荐

直播畅通渠道 着力提升品牌 延安市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苹果效果显著

本报记者乔建虎实习生呼浩浩“哈喽!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今天丹妮给大家推荐一种水果,那就是我们的延...

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川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