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全域旅游一盘棋 宜川县发展全域旅游纪实
?●位于壶口瀑布岸边的古渡口小镇
?●《黄河大合唱》实景演出
本报记者 王爱荣
·阅读提示·
■2018年宜川县全年接待游客891.5万人次(其中,检票游客200.2万人次,门票收入1.1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24.36亿元,较上年增长23.7%,其中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75亿元,人均旅游收入达1.87万元,旅游综合收入占GDP比重达到67%,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天下黄河一壶收”,长期以来,宜川县壶口瀑布因其壮观、瑰丽成为海内外游客、文学艺术家的必到之地,也因“民族精神”“黄河魂”和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吸引着无数华夏儿女。但是,大量游客只在壶口作短暂停留,导致宜川县并没有因旅游而收获相应的综合经济效益。
为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实现县强民富,宜川县委、县政府围绕打造“国家优秀全域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坚持全域打造、全景体验、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科学规划了“一核一心两环三带四区五镇”的县域旅游体系,不断盘活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涵,期待更多游客“愿意来”而且“留得住”。
1 超前规划,盘活宜川全域旅游资源
6月的宜川,正式进入夏季,壶口滔滔的黄河水如万马奔腾,翻涌而来,蓄积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蟒头山森林公园里百花未尽,绿叶已丰,密林之下,凉爽宜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上演着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辱的爱国教育之影;昝家山、羊家庄的农家乐里,黄河大鲤鱼等特色小吃满足着外地游客的味蕾……
6月18日,壶口瀑布景区一如既往的游人如织,来自韩城市的王先生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我早些年也来过宜川,孩子现在大点了,想带着他感受一下我们母亲河恢弘气势。没想到宜川变化这么大,不仅壶口景区的服务和品质更高了,还多了其他游览项目,不虚此行。”王先生一家是前一天来到宜川的,他们参观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还前往牡丹园游览,他还说今年错过了牡丹花的花期很遗憾,明年还要带家人来牡丹园赏牡丹。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宜川县最宝贵的财富,意识到近些年宜川“过境游”的尴尬,县委、县政府将旅游发展纳入全县总体发展布局,与城镇建设、服务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建设、农业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聘请国内一流规划专业团队,提出了大旅游发展思路,形成了以壶口瀑布为核心,以县城为服务中心,建设县城—秋林—壶口—云岩—交里,县城—集义—沿黄公路—壶口—秋林两条南北旅游环线,开发沿黄公路旅游观光带、青兰高速观光带、云岩—秋林—寿峰—集义绿色旅游观光带,建设东部大壶口旅游区、北部果业观光旅游区、西部英旺七彩川道观光区、南部集义寿峰生态旅游区,打造壶口民俗小镇、秋林抗战古镇、云岩历史文化名镇、集义生态小镇、丹州古镇的“一核一心两环三带四区五镇”的县域旅游规划体系。
同时,按照“把全县作为景区来打造”的思路,将全县科学划分为“四大旅游板块”,推出了“四大特色品牌”。即:依托壶口瀑布、秦晋峡谷自然景观,打造河魂文化体验之地,推出黄河壶口文化游品牌;依托集义、寿峰山水风光,打造生态休闲养生之地,推出山水风情生态游品牌;依托历史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之地,推出红色文化游品牌;依托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打造特色农耕文化传习之地,推出特色农耕文化游品牌,绘就了全域旅游发展宏伟蓝图。
全景式的规划把宜川历史、自然、文化相连接,把城市与乡村相衔接,盘活了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内涵。
现在,游客既能感受气势恢宏的壶口瀑布,还能登蟒头山感受黄土高原上的山水风光;还可以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体会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辱的伟大精神;到壶口坪佐、云岩井家、丹州圪崂等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垂钓园享受田园野趣。
聚沙成塔,汇水成涓。在大旅游体系的指引下,一个个旅游项目的落地开花将逐渐丰富宜川旅游内涵,让游客更尽兴。
2 提质增效,擦亮壶口瀑布金色名片
6月18日下午4点的壶口瀑布景区,当悠扬的唢呐声起,台上一位陕北老汉唱着信天游赶着羊群从观众面前走过,大型红色民俗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震撼上演。
硝烟弥漫,舞台上军民团结一致抗战,胜利的凯歌响起,演员将大红枣儿送到观众手上……剧情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感动时而浪漫,紧扣观众的心弦。
整场演出四十分钟,选取了《黄河大合唱》里最具代表性的《黄河颂》《怒吼吧!黄河》《黄水谣》《保卫黄河》四首经典曲目。依托地域特色、风景奇观、时代变迁将故事分为了《塑方》《黄河吟》《船工号子》《黄河魂》四个篇章,通过歌、舞、诗和行为艺术及造型艺术,展现出黄河儿女百年来生生不息、勤奋耕耘、保卫家园、奋力抗争的宏伟画卷,为游客们展现了一场恢弘的艺术盛宴。
一对来自贵州的老夫妇说:“在黄河壶口瀑布边上看《黄河大合唱》民俗实景演出,太震撼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争的年代,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豪情壮志溢满胸腔。”
据陕西黄河壶口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黄河大合唱》实景演出目前已经实现每天两场次常态化演出,游客凭景区门票即可免费观看。
“壶口景区推出的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提升景区文化内涵的重要一项举措,希望通过观看演出让游客更深切感受黄河的精神、民族的魂魄,对宜川的壶口之游有更深刻的体验。”宜川县旅游事业服务中心主任范丹宜这样说。
为促进宜川旅游提质增效,全县大力实施核心景区质量提升工程,与陕旅集团合作开发建设黄河壶口文化景区,大力推进壶口瀑布5A级景区创建,建成投用了南北游客中心、古渡口小镇、观瀑舫酒店,启动实施了4D影院项目,壶口瀑布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估通过省级专家评审,上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新建改造旅游公厕100余座,增设停车位2500个,凤蟒公路建成通车,智慧景区系统一期和旅游数据中心建成投用,无线网络和监控系统实现开放景区全覆盖,旅游数据实现互联互通,旅游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在旅游环境整治上,全县加强行业监管和旅游培训,大力开展执法检查,及时受理投诉举报,旅游形象明显改善,壶口瀑布景区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景区。同时,该县还荣获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全国十佳文化旅游名县”称号。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更深刻的旅游体验,更加高品位的景点,正在成为宜川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转换的新动能。
3 良性反哺,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6月的黄河边已经有了些许暑热,在距壶口瀑布景观西6公里的昝家山村的广场上,一车游客从大巴下来,他们绕着广场上的农家乐转悠了会进了黄瀑人家土菜饭庄。
“黄河大鲤鱼是由我们母亲河黄河孕育而来,它金鳞赤尾,体型梭长,肉质细嫩鲜美,鱼刺也较少,是我们的招牌菜之一。”老板杨安龙热情地向大家介绍店里的特色菜品。
杨安龙是昝家山村民,2014年春季他和全村76户村民一样,通过移民搬迁工程搬进新村,第二年和同村的兰科学合开了集特色土菜、小杂粮销售为主的农家乐,得益于壶口旅游的带动,农家乐年均纯收入可达40多万元,他们也过上了住洋房、开汽车的小康生活。
不止杨安龙,全村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赚上了“旅游钱”。搬迁后的昝家山村立足生态旅游兴村,以“一个支部、两个合作社、三个产业基础”为依托,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将新村规划建设为1条环形路,3条12米宽的商业步行街和一个7000多平方米的中心广场,街道、广场两侧的商业门面房主要以经营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度假和销售土特产为主的旅游服务综合体。目前,该村旅游服务业综合收入超过11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较上年增加40%;2018年底,该村贫困户全部脱贫。
乡村旅游是宜川县全域旅游的产业新增长点,全县通过项目捆绑、政策扶持等举措,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目前已完成了云岩市级重点镇、集义县级重点镇以及昝家山等7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同时,积极争取省旅游局乡村旅游发展补助资金扶持,创建壶口镇羊家庄村、昝家山村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旅游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良好的经济又能助推旅游品质的提升吸引更多游客形成良性反哺。因此,宜川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旅游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主抓手”、产业调整的“着力点”和民生改善的“突破口”,积极推行“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消费热点。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涉旅服务业累计发展宾馆、酒店28家,饭店、招待所、旅馆等140余家,旅行社2家,特色农家乐55家,旅游商店231家,苹果观光采摘园50余处,旅游出租汽车公司1个,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26万人。
2018年宜川县全年接待游客891.5万人次(其中,检票游客200.2万人次,门票收入1.1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24.36亿元,较上年增长23.7%,其中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75亿元,人均旅游收入达1.87万元,旅游综合收入占GDP比重达到67%,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新闻推荐
针对大风天气反光膜频频引发停电的问题,宜川县供电分公司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反光膜攻坚战”,组织百余职工对80多个农村进...
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