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多渠道助贫困户增收
果园里,果农们脸上带着丰收的喜悦采摘着苹果;大棚内,菜农们正汗流浃背种下新的希望;旅游景点上,农家乐经营户们热情招呼着南来北往的各地游客……这一幕幕繁忙的景象,描绘出12万宜川人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书写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宜川答卷。
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宜川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截至2018年,全县有在册贫困户1366户3303人。如何让他们如期脱贫?宜川县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使贫困群众鼓了腰包、见了红利、得了实惠。
大棚蔬菜让贫困户增收
“通过这两年‘政府+企业’给我们帮扶,我们家的收入都翻倍了。全家年收入能达到4万元。”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村民张玉成高兴地说道。
今年54岁的张玉成,以前主要靠种植玉米、打零工,全家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2016年,村上帮助他家建起了4个蔬菜大棚,加上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老张家的收入翻了几番。不仅如此,张玉成和村里50多户村民还从土窑洞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民居。
王湾村地处宜川县川道梢林区,受区域气候影响,村上不适宜发展果业,群众产业发展滞后,增收渠道单一。几年前,村上决定发展蔬菜大棚,但当初村民们并不认同。
“刚开始发展蔬菜产业时,村民们不了解情况,顾虑多,都处于观望状态。通过‘党员带头,支部先行’,我们采取‘党支部+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将宜川县皖秦实业有限公司引进来,打造了王湾村现代生态旅游脱贫示范基地,激发了村民们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党支部书记张清明说。
通过土地流转、企业注资,王湾村的蔬菜大棚基地已经打造成集生态休闲采摘、牡丹花卉观赏、度假垂钓餐饮、自然风光体验和特色民俗新居五位一体的特色园区,不仅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和企业的收入。
如今,王湾村的大棚蔬菜已实现村民全覆盖。到2017年底,王湾村已实现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超过8000元,全村21户贫困户全部能够如期脱贫。
苹果种植让贫困户脱贫
辛户村位于宜川县云岩镇南部塬区,全村2300亩耕地,苹果种植面积就达到了2200亩,是远近闻名的苹果专业村。2016年,村上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
“原来有8亩果园,一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2016年村上给我家新增了6亩平整后的土地,全部挂果后,预计一年最少能收入十五六万元。这样我就能还清给女儿看病欠下的外债了。”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村民刘志平前几年因女儿患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而且还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外债,成为辛户村的贫困户。
为了解决全村13户像刘志平这样的贫困户,辛户村先后采取“党支部+产业”“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养老”等办法,通过产业带动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自主脱贫。
“村上的闲置土地(废弃旧地)、宅基地和可利用的土地,我们全部都利用起来,平整后分给村里的贫困户增加他们的土地面积,让他们发展苹果产业,并按合作社的要求和标准去管理、去操作。”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说:“合作社主要解决了果农的技术、物资供应以及销售。技术是统一管理,果品的质量基本一致,所以我们卖苹果是一口价,贫困户优先。”
通过“党支部+产业”“党支部+合作社”的带动,辛户村78户321人实现了人均果园面积6.5亩,人均年收入4万元,全村13户贫困户目前已全部实现了脱贫。
发展旅游增加贫困户收入
昝家山是壶口镇有名的贫困村,全村304户925人当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4户143人,在没有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前,村民们守着壶口瀑布景区这个“金饭碗”,却常常要外出打工赚钱。
2016年以来,依托壶口景区资源,昝家山党支部按照“党支部+旅游”的发展理念,在各方支持下,实施了全村整体移民搬迁。通过发展住宿、餐饮、服务等,为群众寻找增收致富的门路。
“自从旅游新村建起来以后,我就开办了这个家庭旅馆,现在有7间房子,每天基本都能住满,一年下来能收入3万多元,比以前种地强多了。”宜川县壶口镇昝家山脱贫户兰东海高兴地说。
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旅游扶贫模式,昝家山村目前有30户群众开办了家庭旅馆、12户开设了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另外,还有30户群众将房屋租赁给能人大户,开展购物、娱乐等三产服务。
宜川县壶口镇昝家山村第一书记吴昊泽介绍:“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昝家山还成立了黄土人家合作社,村民和贫困户以土地、房屋、劳动力入股,修建了停车场,还有门面房。每年这一项收入能达到16万元,平均每人有3000元以上收入。”
宋亚妮李文振
本报记者崔亚樵
新闻推荐
“太好了!我找的就是它!”在农高会的展馆里转悠了半天,51岁的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果农范军红突然眼前一亮,兴奋地不停搓手。“...
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