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最美驿站”的脱贫蓝图 ——宜川县云岩镇八零村扶贫工作小记

延安日报 2017-06-28 10:04 大字

本报记者 程浩楠 通讯员 李文振

走进宜川县云岩镇八零村,就被恬静的田园风光所吸引。这里群山环绕村庄,村前云岩河潺潺流过,一排排白墙灰瓦的村民小院整齐划一,一条条硬化过的山村小道干净整洁,一幅幅山水画卷“文化主题墙”意境深远……生态美、环境美、田园美,无不让人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路宽了,房子漂亮了,污水进管了,环境变美了,生活更舒坦了。”72岁的戴成德向记者描述着自己的幸福生活。戴大爷住在八零村前街,没事就喜欢在院门外的大柳树下坐坐,每天看着干净整洁的环境,他的心情也变美了。

八零村地处云岩镇川道,下辖7个自然村,全村共有209户637人,共有耕地835亩,果树350亩。目前,全村只有3户人家种植大棚蔬菜,更多的村民只能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但近几年玉米市场低迷,村民收入低。

“因为品质不好,去年一斤玉米卖了5毛多钱。”村民张玉民无奈地说。张玉民是八零村一名普通的农民,孩子们成家后都去外面打工赚钱,他们老两口守着2亩玉米地和一座有15年历史的蔬菜大棚,一年下来,日子在村里过得还算不错,但纯收入却不到2万元。张玉民说:“和塬上种植苹果户相比,咱们这点收入连他们收入的零头都不够。”

记者来到了张玉民家的蔬菜大棚,棚内种植有西红柿、香菜等五六种蔬菜,长势也不是太好。然而就是这样的大棚,承载了张玉民老两口一年的大半收入。

“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不好,加上大棚陈旧,一年毛收入才1万元左右。”张玉民说,他打算今年和村支部合作协商把这座大棚进行改造升级,种些水果,提高收入。

张玉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村两委会和第一书记、包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他们立刻帮助张玉民制订大棚改造方案和产业转型方案。其实,早在年初,第一书记、包村干部和村两委会班子便围绕“如何发展美丽经济,实现村民致富”这一主题,经反复走访、商议,提出要“打造山水八零,经营山水八零”。在工作中,村上也坚持以“两学一做”为主线,民生党建为品牌,突出“支部领航、党员带动、产业转型”,建立了“党建+产业”的特色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村产业,通过特色农产品种植、农家采摘游、黄土风情农家乐等途径搞活农村经济,让农村富裕起来,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大棚升级改造只是我们产业转型的第一步,主要是为了恢复村里的大棚蔬菜种植;第二步将对村里原有种植玉米的耕地进行产业转型,种植经济效益好的雪桃、葡萄等水果,把八零村发展为农村水果采摘观光示范点。同时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两微一端、公众平台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销售,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八零村第一书记任冰对记者说,“目前,已新建葡萄园30亩,大棚蔬菜10亩,槐树50亩,松树50亩。”

除此之外,八零村还借助“地处延安方向去往壶口瀑布的必经之地”这一旅游区位优势,发展黄土风情农家乐、自采观光园等旅游项目,以美丽乡村带动旅游开发,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做长产业链条,强化服务,留住游客,全力打造壶口之畔“最美驿站”。

新闻推荐

蹲点驻村: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 生产路无法通行 记者协调后正修复

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铁龙湾小组的一条生产路上有个大坑,已经存在七八年了,雨天一积水就无法通行。华商报记者在驻村期间发起协调会,昨日上午机械进场,一两天后,拦路大坑将修复平整。王湾村铁龙...

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