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驻村采访手记 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发展旅游采摘业 用产业带动农民脱贫
作为全省第二批“***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的记者,我被派到了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5月17日,驻村干部杨华(宜川县收费资金管理中心干部)带领我出宜川县城,宜川县向南不到10公里的地方,是我驻村调研的王湾村,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我将在这里调研了解产业脱贫的具体措施和困难。
有了带头人
传统农业正转型
王湾村紧邻201省道,两边临山,山间有河,山上植被茂盛,这个季节,走在201省道上,阵阵槐花香扑鼻而来。杨华说,这里是个典型的川道,由于之前仅仅依靠种玉米等传统农业,一定程度上也是靠天吃饭。
王湾村第一书记毛龙飞说,王湾村下辖铁龙湾、王湾和白家庄三个村民小组,全村110户377人,其中贫困户48户122人(2016年年底统计数据),耕地面积1100亩,主导产业以玉米、务工为主,农民收入微薄,基础设置差,目前仍有部分村民住在土窑洞中。
杨华说,扶贫工作一直都在开展,王湾村距离宜川县城近,201省道沿线还有一些旅游资源,过往的游客比较多。此前,王湾村申请了一些资金建起大棚,但建起来之后,村民并不熟悉市场行情和种植技术,没有人敢要这些大棚,后来,务弄了多年大棚的王湾村党支部书记张清明和一些干部接手了大棚,这几年,张清明在大棚中栽植小番茄和甜瓜,一个棚一季瓜果能挣一两万元,带动了旅游采摘的行情。
在王湾村村委会,我见到了张清明,他被晒得黝黑,瘦瘦的,但精神头十足,他跟我说,前一天晚上为了重新确定贫困户,开会开到凌晨2时许,早上又去了另外一个乡镇考察羊肚菌的种植。
面对行程比明星还要密集的张清明,我问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家里还有大棚,还要做产业带头人,农活都由谁来干?张清明说:“雇人哩,一天120块钱雇一人干活。”目前扶贫工作是重点,而农村工作的复杂程度比一般人想象的要难,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不仅要带头搞好村里的工作,还要不停的考察相关产业。正在说话间,张清明接了一个电话说,下午他还要去街道办开会,改天有空来再详细说说他与大棚的故事。
将建设垂钓基地作为宜川人民后花园
告别了张清明,在前往白家庄大棚基地的路上,山头上的植被郁郁葱葱,天空中漂浮着朵朵白云,车行在201省道上,时时处处都是景色。
杨华说,白家庄小组是距离王湾村村委会最远的村子,这个村子因为有成片平坦的土地,加之周围有潜在的旅游资源,为了帮助村民脱贫,县上扶持了一部分资金,加上企业资助的资金,王湾村就在白家庄村民小组建起了一个大棚产业基地,整个基地新建了110座大棚,分配的原则是优先贫困户,贫困户家人口多的,就能多分。
车行约10分钟后,白家庄村头排列着一排排新建的大棚,大棚与省道中间的空旷地带,工人正在硬化广场。杨华说,他们确定的工作思路是“大棚主导,瓜果辅佐,畜牧支撑”,这里以后会建成一个采摘基地,大棚旁边紧靠着河流,将建设一个垂钓基地,等整个配套资源都建好了,这里将成为宜川县城人民的后花园,采摘旅游届时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为了验证杨华的说法,5月17日下午,我又沿着201省道来回走了一个多小时,沿路看到了不少散步的市民。在两拨市民打招呼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是宜川县的市民,一位市民说,这条路来往的车辆不多,加之植被丰茂,是宜川县的天然氧吧,他们经常过来到这条路上散步。
回村的途中,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从县城来王湾村散步的人群慢慢散去,而王湾村的转型升级之路,条理已经慢慢清晰。华商报记者 张建全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杨大江记者李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延安市宜川县近年来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扶贫“扶技”又“扶志”,扎实推进一系列扶贫工程。近日,在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总结会上...
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