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卫生员的 战场记忆
老兵档案
高志昌,1931年出生,延安安塞坪桥乡代家沟村人。1947年2月参加革命,参加过瓦子街、兰州解放等战役。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复员回乡务农。
高志昌给战友写信
高志昌老人
在转战陕北瓦子街战役中,卫生员高志昌在战场上背下了不少伤员,有的战友因伤重就牺牲在他怀里。说起往事,老人不由几度哽咽。
在高志昌老人家的记忆中,发生在1948年2月底的瓦子街战役,是其一生中经历过的最残酷的战斗。 昨日上午,在老人家的小院里,高志昌向我们讲起了他过去的战斗岁月。
最初是一名游击队员
“我1931年出生于延安安塞坪桥乡代家沟村,1947年加入革命。当时是在县上的游击队里,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西北野战军打击进犯延安的国民党军胡宗南部队。我们游击队员都是当地人,熟悉当地的环境,经常破坏敌军的交通,切断补给线,搞得敌人昼夜不安。”高志昌老人说,当时敌人的补给站在蟠龙镇,因为敌我力量悬殊,游击队员就在蟠龙镇外围狙击敌人,不让敌军顺利得到补给。
“蟠龙战役胜利后,敌军得不到补给,就开始空投物资,我们这些游击队员就设法在敌人的空投区打伏击,这样就能抢到不少敌人空投的物资。”老人回忆说,他记得1947年6月份的一天,他接到领导命令说要去被敌军占领的延安城“走亲戚”,他和队长就从川口村出发了。
“我当时背一袋子土豆,跟在队长后面走。我们快走到延安城时,被敌军的哨兵拦住了。敌人问我们干什么去,队长说是走亲戚。敌人检查了半天,看不出有啥问题,就把我背的土豆扣下了,当时我拽着口袋不给,希望对方能把口袋还给我,但是敌军把口袋也抢走了。”高志昌老人说,“走亲戚”回来后,游击队就已经摸清了敌军空投物资的时间和地点,几天后,按照了解到的情况,他们在白天把敌军空投的一批物资抢走了。
高志昌老人回忆说,1947年8月份,游击队被改编,属于塞西支队独立团,当时的领导姓贺。同年12月份,他们独立团又改编成了警4旅11团。
“改编为正规军后,我们的作战性质有了变化,原来是打游击战骚扰敌人,现在是有目的地进攻。部队的人数也在壮大,装备都是些好武器,正面作战也不怕敌人了。”高志昌老人说,他随后被调到了卫生班当了卫生员。
后来当上了卫生员
“为了当好卫生员,我还在野战医院学习过。当时咱们部队医护人员短缺,所以部队领导非常重视培养医护人员。我当时年龄小,身体单薄,脑子聪明,领导就让我进了卫生班学习医护知识。”高志昌回忆说,卫生班相当于一个很小的流动医院。
“消毒、清洗伤口、包扎、喂药、打针、量血压,我们主要就干这些。大病都有专门的医生看。”高志昌老人说,最难学的就是包扎伤口,因为麻药少,一些小伤口用生理盐水消毒后,就直接进行包扎,有些伤员疼痛难忍,就哭出了声。
“因为医疗物资紧缺,特别是绷带和纱布,需要反复使用,于是清洗绷带和纱布就成了最关键的事。”高志昌老人说,被鲜血浸染过的纱布和绷带,要想洗干净二次使用,当时条件下只能先用冷水浸泡,再慢慢洗。对于不容易洗干净的,就用“灰灰水”来洗。“灰灰水”是将草木灰加水,然后沉淀,最后再将水分离出来使用。这办法很土,但是洗涤的效果非常好。”高老说,在困难环境中生存,就要想出对付困难的办法。
战场上救了不少伤员
“我学习了不到一个多月时间,就在瓦子街战役中救护伤员了。”高志昌老人说,瓦子街战役,是他参加革命后,参加的第一场大仗。
“战役开始前三天,我们团就已经到达了宜川县的西边,当时我是团里的卫生员。战斗开始前,我们做好了一切准备。”高志昌老人回忆,战斗刚一开始,就有伤员从阵地上被抬下来,有些战士经过紧急包扎后运到了后方医院。有些抢救不过来,就临时掩埋了。
“第二天上午,我也上了一线,就是往回背伤员。我先在战场上给伤员临时包扎,然后迅速把伤员背下火线,我们团的伤员特别多,好多都是头部受伤。有好几个战士,背下战场就没了呼吸。”老人家说。
“那天下午,我从战场上背下来一个姓雷的战友,在等待做手术的时候,对方突然不行了。他抓着我的衣服角说:‘我是富县人,给我妈说我回不去了。\’我当时流下了眼泪,看着战友牺牲在自己怀里,我心如刀绞!”老人说。
“说真的,我都不想回忆过去,特别是瓦子街战役。那个让我给他妈捎口信的姓雷的战友,是富县啥地方人,我都不知道,战争结束后,我向上级汇报了此事。”高志昌老人说到这里已经几度哽咽。
文/图 记者 雷鸣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鹏)1月21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从2014年5月开始,对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的虫坪塬墓地进行了田野考古勘探和抢救发掘。年内已清理出墓葬23座、车马坑1座、灰坑(...
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