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的斗鼓老艺人通讯员武小丽
今年71岁的袁登龙,有一手高超的斗鼓技艺。从6岁开始学打斗鼓,到成为宜川县年龄最大的斗鼓手,见证了斗鼓发展的兴衰变迁。
他说:“全县会打斗鼓的人很多都是从我这学成出去的。”袁登龙说,壶口斗鼓的历史悠久,但从60年代以后就再没有人打了,直到2004年经过县上重新挖掘整理,沉寂多年的壶口斗鼓又开始响彻丹州大地。
壶口斗鼓在陕北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是独一无二的,流行于黄河沿岸的壶口镇一带,其创作灵感源于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这是对壶口瀑布的描写,也是壶口斗鼓的写照。壶口斗鼓融舞蹈、武术、打击乐为一体,具有高亢昂扬,豪放剽悍,威猛刚烈等特点。表现了黄河儿女克服困难的豪情,展现出黄土高原人乐观奔放、坚韧不拔的性格。
袁登龙回忆道:“刚开始的时候,连个鼓都没有,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我跟八个老伙计买来牛皮、铆钉制作斗鼓,做了四面鼓,大伙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排练了。”几个人中数袁登龙的技术最好,便成了当然的教练。从此,斗鼓逐渐走出了宜川,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虽然年龄大了,可是表演起来,袁登龙青春焕发,激情满怀。2004年,“天鼎杯”摄影大赛活动中,袁登龙竟然一连打破两面指挥鼓。他说:“年轻的时候经济条件不行,每次出去表演,领队都会告诉大家斗鼓的时候一是要注意安全,再就是要保护好鼓、镲。可是每次斗完总有鼓破镲裂的。那时候,斗鼓队都是憋着一口气在斗。双方一摆开阵势,鼓和鼓斗,镲和镲斗,鼓和镲斗,有时激烈的时候,双方队员甚至会打群架。”如今的斗鼓表演虽然少了原有的粗犷,但那份剽悍、豪迈依然不减当年。
现在,袁登龙到了县城居住,常被请到各地去当斗鼓教练。徒弟们时常到家里来探讨打法,他总是言传身教,毫无保留。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全县的斗鼓手至少有400余名,每逢重大节假日和庆典盛事,斗鼓表演都是不可缺少的压轴戏。全县的中小学学习打斗鼓,也成了不少学生争相选择的课外活动。
看到斗鼓能一代代传下去,袁登龙心里的那份自豪溢于言表。“自己打了一辈子斗鼓,2004年之前我们甚至担心斗鼓有失传的可能,现在看来,多虑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杨媛记者程浩楠)“非常感谢这些爱心企业的关心。我们一定好好工作,努力为群众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近日,宜川县的星光水晶酒店为全县的300余名环卫工人送去降暑“大礼包”,为他们...
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