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定格壶口最美瞬间——记宜川县摄影家李静
李静摄
在黄河壶口瀑布西岸,有一位摄影爱好者,三十多年来他守望着母亲河,用真挚的摄影语言诉说着她的变迁。他就是李静,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黄河摄影家协会主席,陕西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宜川县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
1958年,李静出生在宜川县城一个普通人家,作为家里的幼子,他从小就得到了全家人的疼爱。在新疆部队搞宣传工作的舅舅每次回来的时候都带着相机,逢年过节为全家人拍照。那时李静第一次看到相机,非常好奇。随着年龄的增长,舅舅自然而然地成为李静的启蒙老师,教他如何拍照片,洗照片,目睹了照片在相纸上渐渐成像的过程。上中学后,李静遇到了教美术的李颖峰老师,李老师画的一手好画,也是位摄影爱好者,课余时常常带着自己的学
生去采风,在一群学生中李老师非常喜欢李静,允许他拿自己的相机练手。最让李静难忘的是第一次看到壶口瀑布,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师生二人在壶口呆了三天,从那时起李静就爱上了黄河,爱上了壶口瀑布。初中毕业后,李静加入了“上山下乡”的队伍,因为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又会摄影,李静被安排做宣传工作,每个月李静都长途跋涉赶赴壶口,拍摄黄河,光步行就得两天,山石路坎坷难行,加上鞋子也不好,脚上磨的全是泡。那时,他在壶口边一呆就是六七天,饿了就吃自带的干粮,困了就睡在石崖下……
1979年,李静返城后进入了当时手工业联社,后来又调入计生委做宣传工作,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摄影创作,李静毅然辞去了在别人看来是“铁饭碗”的工作。透过李静的镜头,壶口瀑布的春夏秋冬、早晚晨昏被定格,他在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拍摄的画面,为人们带来了即使身临其境也无法体验的审美感受。
袁芳
从2000年开始,李静在关注壶口拍摄的同时,把眼光投射到整个黄河流域,他计划用十年时间完成一个大作品——《黄河万里图》,从黄河的源头青海开始,走访黄河流经的九省区,直到山东入海口,他不仅要拍摄各地段的黄河,还要考察各地历史文化特色,把“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滋养用一张张图片表现出来。目前,这部作品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完成。
为了拍摄壶口瀑布,李静踏遍了壶口每一个角落,爬遍了壶口每一个山头,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因为壶口的水情每年都在变化,必须要不停地拍摄,光掉入水中的相机都有好几部。有时面对滔滔河水,李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三十多年里,李静为壶口瀑布拍摄了三十四万张图片,绝大多数用胶片拍摄的,由于花费巨大,李静每一次按动快门都是慎之又慎。2008年,李静从自己作品中选取出一部分代表作结集《千面壶口》出版。其中《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幅照片被李静放置在摄影集的扉页,因为它是李静冒着生命危险拍到的。由于壶口瀑布的独特地质景观,湍急的水流从地面落入几十米深的河谷,不同于其它瀑布在山脚就可以仰拍。为了更好地拍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和感觉,李静决定深入
河床底部仰拍壶口瀑布。一天,他找来六个艄公帮忙,在腰部和两条腿上共绑了六根麻绳被放入龙槽底部,距离水面只有一米多的距离。当时正值汛期,河谷里水势异常凶猛,李静根本无法控制平衡,水和泥浆溅满了他全身和相机,他也随时有被冲走的可能,但他硬是坚持拍完才从河底上来。这次冒险成就了他的这幅《黄河之水天上来》,画面上黄河水从天际倾泻而下,气势雄浑,蓝天、白云加上怪石嶙峋整个构图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这幅作品公开发表后曾在摄影界引起不小震动。冬季的拍摄同样充满了危险,光滑的冰面,尖锐的冰刺以及随时都有可能塌陷的冰桥,有好几次李静曾被卡在冰缝间。对此,他颇有感触地说:“要得到好的拍摄角度,必须到别人不敢去的地方,去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拍出令人震撼的作品。”
三十多年来,李静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从不间断地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母亲河”的身影和变迁,他的上百幅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大赛上获奖,他还多次主办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旨在推广黄河壶口形象。因为对黄河的痴迷,也因为对黄河的付出,李静被人们亲切地誉为“黄河摄影家”。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对于家庭困难的群众,她及时给予救济照顾,全村共纳入低保户22户、五保户2人;将2名孤寡老人送到宜川县敬老院,让他们老有所养;申报14户危房危窑户享受灾后重建救助政策,让他们住有所居。坚持村...
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