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北鼓林的姣姣者——壶口斗鼓张吉祥

延安日报 2013-10-15 22:59 大字

陕北鼓多,素有舞鼓之乡的美誉。安塞腰鼓威振海内外,早已家喻户晓。宜川胸鼓、洛川蹩鼓、志丹扇鼓、黄龙猎鼓各领风骚。然而,在宜川县黄河沿岸的壶口一带,却有一支雄壮威武的锣鼓藏在深山无人识,它有陕北锣鼓的特征,又有山西威风锣鼓的影子。这就是相传起始于大禹治水的壶口斗鼓。

壶口斗鼓历史悠久,相传大禹在治理黄河时,黄河里有一条蛟龙兴风作浪,大禹奋力擒拿它。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们纷纷赶来,在黄河岸边的龙王辿摆起了鼓阵,成千面锣鼓争抢着涌向瀑布,他们用气势冲天的鼓声来压住黄河的怒吼声,以此来震住黄河的蛟龙,为大禹击鼓助威。

当大禹将蛟龙压在壶口的十里龙槽中之后,人们又擂鼓庆祝。

这个故事是美丽的,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大禹丰功伟绩的赞美之情,也寄托着人们对治水灭患、造福于民大禹的深切怀念。

2007年,壶口斗鼓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遗产,从此一大批斗鼓爱好者开始挖掘、整理鼓谱,创新表现形式,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壶口斗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据《宜川县志》记载,壶口斗鼓过去称赛锣鼓,惯称“大家俱”。庙会期间,各村锣鼓相遇,互相比赛,壮汉挥动鼓锤、舞起大钗、击起大锣,浑身使劲,汗流浃背,数村

相对,互不示弱,有时发生冲突,领头出来调解,此谓之赛鼓。

现在斗鼓多在庙会、春节等喜庆节日中表演。春节前后,依然有挨门拜年活动的习俗。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俗称“送锣鼓”。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锣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有时两村锣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

争个高低。如有一队阵角先乱,鼓点、队形不齐,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正月十五时,各村锣鼓队云集村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锣鼓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赛锣鼓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

壶口斗鼓是陕北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为一体,具有高亢昂扬、粗犷豪放、剽悍威武、气势磅礴、威猛刚烈、变化复杂等特点。壶口斗鼓使用的乐器不多,只有鼓、锣、镲三件,却能打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打击技巧的变化有正击、轻击、边击、邦击;镲有擦击、抛击、闷击、平击;每种击法还可细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几十种。传统配置比例是一鼓对一镲。演奏方法是主鼓指挥,锣主奏,群镲齐鸣,众鼓争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镲,共鸣齐奏时,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大禹征服蛟龙的威风。

表演时,表演者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镲手有双人对镲、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变成刀枪剑,演奏者则成为将校卒,威武雄壮,舞成了武。演奏中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镲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气势磅礴,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这是对壶口瀑布的描写,也正是壶口斗鼓的写照。

新闻推荐

宜川:“白河模式”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本报讯(记者杜方远)今年以来,宜川县大力推广农业信息化“白河模式”,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一村一品”及专业合作社建设,进一步落实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三农”的能力得到进...

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