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回家”慰忠魂 ——榆林市全面启动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
本报记者强国峰
“明年5月底前,完成全市所有烈士墓和散葬烈士墓的迁移、整合、修缮,同时完成烈士纪念碑亭、塔祠、塑像等设施的维修改造,并逐步建立长效管理保护机制,切实改善烈士纪念设施的整体面貌。”听到这个消息,70岁的宜川县新市河乡赵村村民杨智慧紧皱多时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作为一名烈士后代,自己家看护管理了多年的烈士墓,现在政府开始关注了!
让杨智慧这样的烈士家属心愿得以告慰的,是榆林市今年全面启动实施的以“葬圣地忠魂,接烈士回家”为主题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
延安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革命战争年代里,为建立和保卫新中国,无数革命先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调查结果显示,在延安3.7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共有散葬烈士墓地2188处,烈士墓6181座,安葬烈士11318名。
革命烈士是人民的英雄,国家的功臣,
民族的伟大脊梁。包括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在内的各种烈士纪念设施,既是安葬、缅怀和褒扬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现实载体。长期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不断加大投入,使烈士纪念设施整体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但是,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由于规模较小、高度分散,保护管理的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革命战争时期,由于战事紧张,条件有限,大部分烈士只能就地掩埋,或葬于深山,或葬于荒野,而成为散葬墓。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烈士墓渐渐踪迹难寻。如果不及时加以抢救保护,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将不复存在。
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既是一项文化工程、政治工程,也是一项良心工程、民心工程。榆林市各级民政部门把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作纳入今年民政工作的重点,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并在抢
救保护工作中明确了“三到位三优先”的总体思路,即:领导认识到位、抢救资金到位、规划设计到位;偏远烈士墓优先抢救保护、破损严重的优先抢救保护、烈士亲属和当地群众的意见优先考虑。在认真搞好普查工作基础上,科学制定抢救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按照“三注重三结合”(注重细节设计、注重原貌保护、注重资金监管;现代美感与传统习俗相结合、周围环境保护和纪念设施修缮相结合、工程质量与资金安全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依托陵园集中迁建、在战役发生地集中迁建、依托县级公墓集中迁建、依托原址集中建设、就地维修保护等五种方式,扎实高效地推进抢救保护工程。
按照抢救保护工程的安排,年内宝塔区、子长、富县和宜川将全面完成零散烈士墓集中迁葬任务,集中迁建烈士墓2724座,安葬烈士3835名;其余县完成总迁葬任务的80%,集中迁建烈士墓2765座,安葬烈士
5984名。2014年5月底前,除宝塔、子长、宜川和富县四县区外,其余9县完成剩余20%零散墓的迁葬任务,集中迁建烈士墓692座,安葬烈士1499名。
“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工程,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建设,着力在完善功能、丰富内涵上下功夫,体现烈士纪念设施庄严肃穆、简朴大方的特点,力争把每个烈士纪念设施都建成集人性化、个性化、开放化、生态化、园林化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都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市民政局局长鲁保国说。
善念修正道,善德需善举。请烈士“回家”,是我们后人应该担当的历史责任与义务。只有把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尽到,我们才对得起无数的烈士,才对得起自己的天地良心和道德。我们相信,随着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的深入推进,其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功能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贺江龙记者杜子龙)近年来,宜川县把晋陕峡谷造林绿化一期暨壶口景区重点区域绿化工程作为建设“生态宜川”的核心要务,全力组织实施,全面完成了既定造林绿化任务,累计投资4647.1万元,完成山体造林...
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