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加快水利建设推进科学发展

延安日报 2011-05-28 21:26 大字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建设,对水利建设定位之高、分析之透、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宜川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降雨量在550毫米左右,70%集中在7至9月份,水资源总量小、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水情与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契机,以水利建设为抓手,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围绕水利兴农业,实现农业率先发展

宜川是传统农业县,现已发展优质苹果25万亩,辅之发展酥梨、核桃、花椒、棚栽、烤烟等区域优势作物,基本形成了“北果南椒东梨西菜”的产业布局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格局,产业规模、产业素质和产业效益不断提升,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8631元,前景十分看好,具备率先发展条件。但因旱受灾、因旱致贫仍是制约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因素;实现农业率先发展,必须立足缺水干旱这一基本县情,围绕水利兴农业,做好节水农业这篇大文章,确保到“十二五”末,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5万元以上。

实施水源工程,做到有水可用。宜川地形地貌以“山、川、塬、沟”为主,大致分别占到国土面积的20%、30%、30%、20%。要坚持因地施策、分类指导原则,综合利用“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在北部果业主产塬区,按照“五亩园、一口窖”的标准,以兴建、修复集雨窖为主,将自然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人工再分配,切实提高雨水集蓄利用效率;配套实施川道河流的蓄、提、引工程,建设北部塬区节水高效农业的稳定水源。在川道地区,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配套建设水利灌溉设施,发挥英旺川道100公里灌溉渠系作用,把地表水流引向田间地头。在沟道台地等区域,大力实施淤地坝、小流域坝系和高标准梯田建设,提高土地蓄水保墒能力,采取坝系拦水、渠道输水、水窖积水、平地省水、植被护水等综合措施,解决沟台地农业用水问题。

推广节水模式,做到有章可循。在节水农业

规划方面,充分借鉴瓦俭、南岭等高效节水农业示范村建设经验,组织编制全县节水高效农业规划,以北部果业主产塬区为重点,从取水、输水、用水等环节入手,科学确定抽水处、主水池、集水窖、主管网平面布局规划,进而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施工设计。在工程建设方面,以农民投入为主体,捆绑使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和信贷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撬动民间资本投入节水高效农业,掀起以“滴、渗、喷”为重点的节水农业建设新热潮。在日常运营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微观经济事务管理职能,杜绝政府和村委会大包大揽,按照“谁出资、谁管理、谁用水、谁交费”的原则,建立投入资本化、技术精细化、工程规模化、管理制度化、运营市场化的节水农业新模式,充分发挥节水设施的最大效益。

提高抗旱技术,做到有计可施。在不具备实施节水农业的小山塬、高台地,要采取地膜覆盖、种子包衣和培肥地力等措施,大力推广种植红薯、土豆、红枣等适生旱地作物,打响旱地名优产品品牌,大力引进推广抗旱新品种,积极研究探索抗旱新技术,根据不同作物需水耗水情况,确立节水种植结构,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

二、围绕水利惠民生,切实提高民生质量

发展民生水利是中央的重托、时代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为重点,以政府主导、群众支持、社会参与为主要途径,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让生活在干涸土地上的宜川人民,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民生水利建设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实施县城供水工程,让城区群众用上“优质水”。宜川县城位于西川河与南川河交汇处,呈

“Y”字型,俗称“水包城”,常住人口6万人。历史上,县城群众均在西南两川河直接抽水饮水,但随着上游群众生活、农业生产污染、青兰高速施工和夏季山洪暴发,对两河水质造成严重污染,群众吃水既不安全又不卫生,呼声十分强烈,确保城区群众饮水安全已经成为事关发展全局的头号民生问题。为此,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举全县之力,投资5900万元,拟以距县城上游32公里、水质优良、水源充足的刘庄水库作为城区饮水主水源,辅以木头沟水库作为备用水源,配套建设取水工程、引水工程、净化工程和输水工程,彻底结束城区群众直接从河道抽水饮用的历史,尽快让城区群众用上优质水,解决县城6万居民的工程性缺水问题。

实施人饮提标工程,让农村群众用上“自来水”。“十一五”期间,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宜川9.6万农村人口安全用水问题全部得以解决,但群众取水不便、供水不稳等现象仍然十分突出,群众用水满意度仍然不高。今后五年,我们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以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标工程为抓手,以普及自来水为主攻方向,使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实现自来水入户目标。对人口相对分散、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沿黄贫困村,通过分步实施移民搬迁,实现自来水等生产生活条件的一次性到位。对抽水扬程较高、用水量较小、用水成本较大的村,实行饮用水补贴制度,采用修建庭院水窖集蓄雨水,推行饮用水与其他用水相分离制度,降低群众用水成本,着力提高农村群众用水满意度。

实施绿水保护工程,让全县人民共享“生态水”。宜川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59%,七条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注入黄河,水量虽不大,但无工业

污染,生态系统良好,被誉为陕北大地上的“生物宝库”。今后,我们要把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巩固提升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良好环境。以沿黄流域和北部塬区为重点,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减少水土流失。加快建设城区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充分发挥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作用,严格控制水系纳污容量,不断提高河流水质。以人口密集区河道卫生为重点,深入开展城市双创活动,加强农村卫生管理,切实杜绝向河道随意倾倒垃圾行为,严防有害物质流向河道。积极实施仕望河中小流域治理,修建河堤、疏浚河道、加固护岸,确保防汛安全。围绕“山水田园型”旅游城市,实施两河景观带建设,管好用好橡胶坝、音乐喷泉等水景设施,彰显旅游城市灵气。充分发挥刘庄、木头沟、钟楼寺、崖底等水库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度假、垂钓等水利旅游,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三、围绕水利筹资金,加大水利投入力度

水利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历史欠账又较多。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是确保水利建设顺利推进的首要因素。宜川财政乏力的实际与水利建设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高效的利用政策、更加自觉的加大投资、更加有力的推进改革,切实破解制约水利建设的头号难题,为水利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敏锐把握信息,争取上级支持。掌握了信息就占得了先机。中央一号文件加强水利建设的信号十分强烈,含金量十分高。我们要把学习领会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立足宜川县情实际,在认真开展水利普查的基础上,围绕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基本农田建

设、水利惠民工程、病险水库加固、水资源保护等重点领域和方向,精心包装论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努力提高项目的策划、论证、可研、设计、包装水平,积极向省市部门申报,争取纳入省市计划盘子。积极实施“填沟造地”、“围河造田”工程,五年内新增高标准耕地2万亩,再掀农田水利建设新高潮。

吸引社会资金,拓宽筹资渠道。要把水利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政府主导投入地位,坚持优先规划、优先立项、优先投资、优先建设原则,新增财力部分优先投向水利建设,切实改变水利建设完全依靠省市投资的被动局面。坚决落实土地出让金10%用于水利建设的政策规定,专款专用,严格管理,确保水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围绕水利开展招商引资,促进水利投资多元化进程;对工业供水、水电、水产等以经营性为主、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杠杆性作用,完善资源有偿开发利用制度,引导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科学编制水利开发规划,加强和规范市场管理,营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调动各方投资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共赢发展。

深化水利改革,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水利部门在水资源配置、调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部门密切配合、各方民主协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模式。加快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和经营性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重建设,轻管理”、建一个工程背一个包袱的“老大难”问题。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坚持微利原则,综合考虑资源价格、工程价格、环境价格等因素,针对水资源用户的承受能力,逐步提高工程水价,加快征收污水处理费,用经济手段提高浪费水资源的成本代价;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科学确定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水权的交易、流动办法,发挥市场配置水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利用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宜川县人民政府)

吴聪聪

新闻推荐

果业铺就富民路

(上接第一版)该县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按照“政府补贴、市场运作”的方式组建果树农民技术员队伍,五年壮大发展到1000名,形成了覆盖全县所有果业自然村的新型技术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难题,被省...

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