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延安市“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项目 成本降低了 效益提高了 记者 叶四青 殷宇峰

延安日报 2021-11-18 09:31 大字

11月初,寒意阵阵,但在延川县文安驿镇延川思渊养殖有限公司的养猪场里,22摄氏度的恒温环境温暖如春,3000多头生猪正在茁壮成长。

“原来养猪成本在1500元至1600元左右,用了新技术后,成本降到了1300元至1400元之间,同时,防疫采用了中草药,猪肉品质好了,销路自然更好了。”公司负责人侯浪浪说道。

成本降低的背后

侯浪浪口中所说的“新技术”是由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杜森有牵头负责的“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项目。这项技术让侯浪浪的养殖成本降低体现在方方面面:原来养3000头生猪需要300头母猪和15头种猪,如今7头种猪就够了。以前母猪产崽量无法保证,常常低于10只,如今产崽量总能稳定在10只以上。以前800头猪就要5个人管护,如今3000头猪,只需5个人就够了。

由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实施的“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项目,为何能让规模化养猪的成本每头降低200元呢?

记者了解到,该成果从养猪场选址布局、种猪联合选育、各类群猪实施多段饲养、精准化管理、中草药防疫等方面入手,规范了生猪养殖的标准。

其中,结合陕北生态环境,提出了陕北地区养猪场选址布局要求,猪舍的朝向是坐北朝南偏西5~10°,每相邻两栋猪舍的间距为猪舍屋脊高度的2~3倍。建立种公猪站1个,实施规模化猪场联合选育,统一供精,区域化人工授精覆盖率65%以上。各类群猪实施多段饲养,精准化管理,母猪体况得到改善,受孕率提高5个百分点,流产率降低1.5个百分点,仔猪出生重量提高120克,仔猪体质增强,死亡率下降。研发出生猪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方3个,减少或者禁用抗菌素类药物,经产母猪的乳房炎发病率显著下降。

每一项技术都为延安独特的地貌、气候、光照等条件“私人订制”。据杜森有介绍,猪舍朝向的要求是为了背风向阳,猪舍间距、高度的要求结合了光照、通风、防疫要求,2~3倍等可实现采光与采暖最佳效果。而分段饲养,则可根据不同的体重情况和性成熟过程,确保母猪准时、适时配种,提高种猪的利用率。而研发使用百里香(地椒)、陈皮等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配方,不仅减少了抗生素的使用,更提高了肉品的质量。

探索出适宜当地的标准化养殖模式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项目的立项和杜森有的专业特长、自身经历以及延安当时养猪产业的情况密切相关。

上世纪90年代,延安很多农民家里虽然都养猪,但仅仅把养猪当做一种副业,没有成为致富的支柱产业。1995年,杜森有到甘泉下乡研究推广科学养猪,不少老乡劝他:你推广养猪,但是养猪根本不挣钱,谁会养猪呢?

杜森有发现,农民传统养猪猪舍的选址和结构不合理:农民多在山上修个窑,围个围栏,猪一年四季就在这个猪圈里转。“应该是猪圈的问题。”杜森有心想。

2009年,针对延安市规模养猪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猪场选址规划不合理、圈舍建设不规范、生产工艺不配套、品种退化严重、疾病防控难度大、生产水平与效益不高、粪污处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杜森有和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些老师自选了“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项目,旨在探索出适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模式,走低碳高效、质量安全、环境友好之路。2013年,该项目被市科技局确立为延安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15年被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确立为横向课题参与项目的推广工作。

据统计,从2009年项目开始实施到2016年项目结束,延安市13个县(市、区)全面推广该项目新增经济效益56.97亿元,净利润达到了13.9亿元。

社会经济效益提高了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的实施不止降低了养殖户的成本,提高了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还实现了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局面。

其中,在技术效益方面,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0篇,同时,此项目获得2016年延安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在经济效益方面,项目实施期内,建立种公猪站8个,实施区域人工授精,每年开展人工授精技术培训,联合选育,规模化猪场人工授精覆盖率达到60.0%以上。窝产仔数增加0.7个,减少了种公猪的饲养量和管理成本,仔猪品种得到整体改良,疾病传播风险进一步降低。

据统计,仔猪保育成活率达到95.7%,比2013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商品猪育肥料重比2.80∶1,比2013年下降了0.30;良种率达到94%,比2013年底提高25个百分点;人工授精技术覆盖率比2013年底提高3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仔猪初生重、断奶重分别提高1.5%和1.8%,育肥猪158日龄体重平均达到90~105公斤。

同时,全市各县(市、区)通过发展种养结合模式,果园苹果的质量与价格得到提升,广大农户得到了更多实惠。

在社会效益方面,项目的推广促进了各县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农村经济正在向生猪和苹果两大支柱产业迈进。充分利用了农副产品资源与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社会就业9000多人。与此同时,项目实施期间完成了29个省级示范场、11个国家级示范场建设;完成了9个产品产地认证和21个无公害产品认证。

杜森有表示,无论教育培养人才还是向农村推广实行科研成果,都是要为社会服务。希望通过人才的培养、技术培训和服务促进农民增收,畜牧业产业向现代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为下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起到技术支撑作用。

新闻推荐

石油工人有力量 助农秋收跑在前

本报讯(通讯员窦敏)“我们老两口儿身体不好,娃娃们都在外地,以前每年秋收时这十来亩地得干个七八天。自从中石油的志愿者们帮...

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