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延安精神向贫困宣战 来自延安脱贫攻坚一线的报告
?4月24日,在延川县关庄镇贺家河村,扶贫干部查看贫困户种植的香菇生长情况。
4月24日,66岁的冯丹俊古铜色的皱纹“雕刻”出满脸笑容,提起这些年日子的变化她说:“靠着种植大棚蔬菜,我彻底摘掉了‘穷帽子’。今年种的圣女果都卖了3万元了!”
贫穷,对于冯丹俊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对于整个延安市19.5万个“冯丹俊”来说,也成为了历史。
不忘初心艰苦奋斗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延安,是延安精神的诞生地。延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激励着广大扶贫干部为了贫困群众能过上好日子而奋斗。
坚持每年到村不少于260天,走访群众不少于500人。这是汆春妮在2015年至2018年担任延长县安沟镇阿青村第一书记时对自己的要求。她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这里每一户的门她都进过,每一家的炕她都坐过。冯海霞享受低保待遇,肖文安家住进了新房,村上给果园上防雹网、建设休闲广场……处处都有汆春妮的身影。
在村里,汆春妮受过不少委屈。有一次,一位村民开证明需要村上盖公章,当时汆春妮带着公章在镇上办事,为了让群众少跑路,就电话告知对方第二天回村后给盖章。谁知汆春妮临时有急事,第二天没回村,村民着急不理解动了脾气。为此,汆春妮伤心地哭了。
以真心换真心。在村里,汆春妮也有很多开心的事情。冬季在野外干活,村民给她送来了手套;到了饭点,村民硬拉着她到家里吃饭;明知道她不会收,村民还是要送给她苹果、核桃、鸡蛋……
扶贫干部做的事情都很琐碎,却都办到了群众心上。在群众心中,扶贫干部就代表着共产党。脱贫攻坚中,延安市选派2.8万名干部驻村联户扶贫,为1784个行政村选派了第一书记,693个贫困村全部组建了驻村工作队。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缺什么补什么
扶贫先扶志,只有让贫困户树立起信心,致富才有希望。延长县安沟镇高家川村的刘延平原来是村里有名的懒汉,加之婆姨身体有病,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
2016年,卢继霞到高家川村任第一书记。得知情况后,卢继霞和村干部到刘延平家里做思想工作。刘延平嫌烦想躲开,可是他躲到哪里,卢继霞就追到哪里。实在躲不开,刘延平关了房门,卢继霞就堵在门口。
连续三天,卢继霞每天早早就到了刘延平家里,中午就在刘延平家“蹭饭”,直到天黑了再走,终于焐热了刘延平这块“冰冷的石头”。
看到帮扶干部这么热心,刘延平动心了,决定试着学习苹果管理技术。人勤快了,果树也大变样。2016年苹果喜获丰收,当年刘延平家收入3万多元,一举摘掉了“穷帽子”。
为确保精准,延安市对扶贫对象逐户逐人核实信息,因户因人施策,坚持多管齐下,贫困户缺啥补啥。截至去年年底,延安市发展苹果374.4万亩(农民人均2.5亩),设施蔬菜瓜果45.21万亩,养殖猪牛羊225.69万头(只)、家禽466.94万只、中蜂14.6万箱,群众脱贫致富有了牢固的产业基础。
从群众身边事着手提升幸福感
扶贫要让贫困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近年来,延安市新修整治道路2500多公里,修建农村饮水工程2913处,对1.73万户5.63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农村危房“清零”……
对于延川县乾坤湾镇苏丰村贫困户冯新平来说,这几年的日子过得很舒心。“身体不好,山坡地种起来很费劲。现在把土地流转给了企业,一年能收入9000多元。当爱心超市负责人和护林员,每个月还有收入。”冯新平说。
以前苏丰村路不好,村民出行不便:晴天一身土,下雨浑身泥。每年4月到5月,要是不下雨,尘土很厚,村民骑着摩托车犹如“腾云驾雾”。2017年,20公里的通村路终于修好了,可把乡亲们高兴坏了。
让冯新平高兴的事情还有不少:以前吃水,得用牲口驮着大桶到山沟里去拉,一趟得半天,现在自来水通到了家里;以前吃饭没有菜,现在经常能吃肉。
脱贫攻坚是一场系统战役,要时刻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延安,一座精神之城,正在开启全面小康新征程。(《陕西日报》记者王海涛 刘印 程伟)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高学记者叶四青)4月23日,由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县图书馆承办的诗文诵读大赛举行。...
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