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散资源”变“活资本”分红还能学技术 ——延川县文安驿镇张家屯村的“三变”改革小记

延安日报 2017-12-14 15:03 大字

通讯员 杨美蓉 本报记者 方大燕

“以前村里穷啊,种庄稼没什么收成,产业也发展不起来,为了挣钱只好出去打工……现在,土地流转了、技术学到了,还能分红,这样的好事也让我们农民扬眉吐气了!”提起“三变”改革,延川县文安驿镇张家屯村村民张富平有着一肚子话要说。

张家屯村位于文安驿镇西北15公里处,距210国道2公里。共有316户1060人,其中常住人口93户196人,立地条件和产业基础都比较差,80%以上劳动力外出打工。今年6月份以来,为了彻底改变张家屯村的贫困面貌,市、县、乡各级包扶干部联合村委会共谋对策,通过多次走访调研和全面科学分析,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村级“三变”改革,让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散资源”变“活资本”集体经济壮大了

“我们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确权确股到户,共设人口股、土地股、资产股、资金股四类股种。其中,人口股占25%,土地股占40%,资金股占23%,资产股占12%。截至目前,人口股按基准日核定人口总数1074人设1074股;土地股设467股,每股2300元;资产股设2608股;资金股参照人口股上限共设1074股。”张家屯村第一书记冯鑫向记者细细道来。

要从根本上壮大村集体经济,光靠本村资源和资产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包扶干部逐家逐户做思想工作,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借用社会资本为村民发展可持续产业,谋取可持续收入。

如今,张家屯村已先后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延川有限公司、延川世礼禽业有限责任公司、梁家河大山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村上发展千亩山地苹果园、百只养牛小区等产业。把村民手中的“散资源”都变成了“活资本”。

“这样一来,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也跟着富裕了,只要在村上的,都是一份土地三份收入啊,就拿贫困户党志齐一家来说,土地流转了8亩,加上村集体各种分红下来6000元左右,再算上近几个月在果园打工赚下的近两万元,他这一年下来最少也有3万元的收入。这样不光比在外打工挣得多了,经济来源也稳定了。”张家屯村支书高志生给村里人算了一笔明白账。

口袋里装着分红 手里学着技术

“栽苹果苗,每一步都影响成活率,所以不能大意,埋多少留多少一点都不能差,还有覆膜施肥浇水……”来到苹果园,陕西果业集团延川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世平正在为村民培训苹果栽植技术。“我流转了19亩土地,现在一直在苹果园干活,学到不少技术,等到挂果的时候,还有分红呢。”村民党志强满怀信心地说道。

11月份,记者走进张家屯时,平整的山地上已开始栽种苹果苗,川地建成的养牛场和散养鸡鸭场也不时传来牛叫鸡鸣,饲草间、化粪池、蓄水池、沼气池等配套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昔日落后的生产条件、贫瘠撂荒的土地上正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无论是千亩苹果园,还是鸡鸭牛场,我们都是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管理,鸡鸭牛场所用的饲料都是村里自种自制的菌草料和玉米谷类,苹果园所用的肥料除购置部分有机肥以外,都是直接循环利用养殖场那里的。”张家屯村包扶单位——延川县工业园区主任杨勇告诉记者,“除了这些,我们还规划建设冬暖室大棚22座,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农户按米租赁统一种植经营、企业订单统一销售。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可持续的‘棚-沼-畜’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村民们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新闻推荐

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保障困难群众生活 ——市民政局以兜底保障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刘小艳近日,记者走进延川县贾家坪镇双庙村,村民白二小正站在自家门口。他2015年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因多次治疗,家中积蓄花费殆尽,无任何经济来源。经过政府审核申报,白二小被纳入延...

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